当愚昧成为主流,清醒就是犯罪。
从昨天二学位中期答辩结束之后就特别累,本来想昨天改一下二学位论文的中期就继续与指导老师约时间,但一回寝室仍然被各种事情淹没,然后自己也觉得自己的状态不太对劲,于是就先把下周的阅读材料读了,也算是有一点进度。这篇随笔,本来也是想昨天最emo的时候写的,也被拖到了今天。这两天唯一可以说还算“正常”的事情,大概就是自己仍然正常上了袁先欣老师的两节课。一节课是周一晚上,看了课纲知道与三年前不同,也是因为自己当时过于emo,而且还有与学弟的约定,就义无反顾的去上了。听到课堂新加的pre环节同学做的报告,只让我想起自己大一,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卷,如果再多几个字,那就是谨慎使用自己不熟悉的概念,更加关注文本本身的逻辑与脉络。然后昨天难得的在十二点之前睡下——但是仍然是八九点钟才醒来,不过整个人的状态确实好了一些。然后草草的看了几页书就到了十二点多,准备去上下午的课。下午的课是袁先欣老师的研究生课,今天这个主题是我所感兴趣的,也与自己的研究有关,听完之后,真的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于是乎下午读完了下周要读的书,然后到现在开始写这篇blog,然后准备在睡觉之前开动一学位的中期,在明天和导师确认一下思路,然后周五的时候大概可以交。至于二学位中期,该肯定是要改的,与老师约时间也肯定是要约的,只是这一切等我一学位的中期弄完,“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再说——不过说到底,这也就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嗷对了,这周还有我的一门课的作业。
生活的列车似乎一直是以这么快的速度行进,只是我们现在突然走到了驾驶室,看着爆表的速度计无能为力,然后考官大喊着“刹车呀,控速呀,要到终点站了你不知道吗!”这似乎确实是一个回顾大学四年的时间点,毕竟人emo的时候就容易通过回想自己之前的成功给自己一点信心与激励。但是,成熟的标志,或许就是不再靠这样的“要抱抱”“举高高”来实现。人生本就没有容易二字,只是之前有人将困难模式的难度在我们背后扛了下来。这有点像心灵鸡汤了,不是这个blog的文风。没办法,即便是理性,也是需要有情感的成分的。
这周的阅读材料有鲁迅的《野草》,没有时间细看,只是一边翻着这本书,一边想到赵晓力老师的课。我知道他下周要开的“法律与文学”课上,鲁迅也是一个重要的阅读文本的作者。我突然想到对这些文本的解读,肯定是可以有一种“文本细读”的方式的。但是那样分析出来的文本,还属于我吗?还是经由自己的逻辑改造之后的理性物?或许这是一个悖论吧,或者是我没有表达清楚,没有想清楚,也就是说,自己读过之后的感受,如果落笔成正式的文学分析,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这种感受本身的切身性——毕竟表达是有读者的,哪怕写作者自身不知(当然,对于作业或论文来说,老师或者编辑就是目标的读者,尽管他们可能根本不是这文章的受众)也会潜移默化地使自己的表达遭到改变。当然,这是写作被训练,思想被规训的过程。这或许不是什么坏事,毕竟去追问过程本身,也是一个自己更加了解自我的过程。但是这一定是让人不舒服的,至少对我来说,是会感受到一种虚无与幻灭的。当然或许这两个词言重了,表达是一件方法论上的事情,与自己的思考与逻辑本身并不相关,但是表达是一种自我与他人在这个社会上进行互动的过程,其意义是一种信息的传递,那么要达成这个目的,就一定是不能仅仅考虑自身的。但考虑他人的过程本身是否是一个扭曲自我的过程?这或许是可以被追问的。
当然去考虑这些或许与表达质量本身也无甚关系,只是论文表达难产时的一些自言自语、胡思乱想罢了。我现在越来越发现自己输入质量的重要性,这个迷幻的世界,时政已经让人彻底无话可说,也没有说话的空间了。但是人总是会好奇的,窥私欲是人的一种顽疾。但或许至少我还能控制自身,去不让自己被这个世界所淹没。之前一直所叫嚷的“无数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并非虚言,但是或许还有另一个解读面相是,“有关”意味着什么?即便或许能够有准确的信息与判断,又能够说明什么呢?做历史或告诉我要有“同情的理解”,那么至于当下,能够“理解”什么?难道我们需要将官员都先验地认定为“傻子”么?今天上课的时候刚好提到“人民”的内涵,这其实是我之上大学之后的一个疑问,当然今天短短的课程是不可能去给出一个完整的解答的,它只是让我更加确定我们需要注意表达之中的“无声之说”,在运用一个词语的时候关注这个词语的内涵与外延,所指与能指,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而今天这个世界因为知识的差异与立场的不同已经是一个高度极化与分裂的社会。我只是知道我能够去理性的思考然后尝试着去真诚的表达自我——我最近真是越来越觉得“真诚的表达”的重要性——而不能对别人去提什么要求,甚至不能对他人有任何预设——“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度中国人的”,加不加中国,这句话或许并没有什么区别。
北京昨天是一个大风天,南方的台风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着在千里之外的一座城市。今天北京扬扬下起了飞絮,空气有泥土的气息,但不是芳香,只让人嗓子难受。“春天不是读书天”,但阅读与表达是一件长期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有超越时间性的历时性存在。只是这样的话,说多了也听不太懂,所以还是别说了罢。
我们是仍然能够在无知之幕上起舞的,只要我们确定自己的舞姿是自己真实的表达就是了。
April 12,2022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或Tape提问箱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