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六月后 光年成回忆


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道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总算能有时间随着自己的心意写点东西。自从毕业论文答辩之后,生活仿佛进入了一个十分摇晃的阶段。一方面,自己想要看书,主导自己还有很多书没看,但在另一方面,却总被纷纷扰扰的信息所干扰,去茫然地追逐一个个强刺激而短暂且无意义的休闲。但说起来,这样的痛苦也不是一两天,我不愿意用那句“间歇性踌躇满志”来形容自己,自己究竟要做什么呢?自己的热爱又是什么呢?还是说,我只是觉得“这应该做”“这属于我”来促使我机械地完成一件件交办给我的事情?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手头上的事情能够使我的生活最起码保持一种确定性。但是,其实这很可能是一种逃避,尤其是当做这件事的过程其实是很痛苦,事情本身变成一种逃避的借口的时候。

  “如果你知道自己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不知道为什么会想到这句话,但是想到这个仍然显得摇晃的暑假,懈怠与时不我待反复闪现。在毕业论文答辩之后也算是休息了四天,将过去一年,甚至是大学四年的很多文档整理,归档,有的重新阅读,有的则被抛入过去的故纸堆中,似乎是一场无声的告别。但是,毕业对我而言,从不是时间的断点,而是一种代笔性的中断,是在这座园子里去以之前的关系在另外的环境中生活。

  这篇稿子在我的桌面上,从毕业论文答辩的那天开始放到了现在,我却仍然不知怎样去表达。


  这不是一个时间节点吗?当然是的,因为身边的许多人将不在这个场域之中,我们彼此都会开启一段新的生活。这叠加上马院与新雅在过去的一个月之中院领导的更迭,提供了一种“新”的契机,但同时也昭示着一种变的可能。这一切,真的是我熟悉的那座园子吗?我又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去介绍、去想象、去参与其中?现在我能给自己的一个回答是,去努力避开聚光灯,在故纸堆中搞学术。但是,我避免不了要在一个新的评价体系之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当然,研究生阶段应该有着更多可能,也是一个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这毕竟与本科阶段十分不同。但在另一方面,本科生永远是这座园子的主题,在这一点上是应该要感到某种怅然若失的。

  但是,这失去的究竟是什么呢?时间本身蕴含的可能性其实并没有变,只是,自己逐渐选择了一个方向之后,究竟对这个专业有多大程度的适配,还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换言之,什么叫做热爱,什么又叫做坚持?在这更加纷扰而充满算计的新生活中,我又将进入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并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其中?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一种变化。

  我曾经说过,那个我熟悉的新雅,结束于甘老师卸任院长的那一天。当然,甘老师仍然会在新雅开设课程,梅老师也是一位极有人格魅力的人,但是,对于一座书院而言,对于注定会被写入八十年代的思想史,可以说给新雅带上了某种卡里斯马气质的甘老师而言,梅老师最大的不同便在于,他不是甘老师。不同,仅此而已。当然,从更大的意义上说,这可以说是甘老师所倡导的通识教育的模式的某种结束,甚至是一种失败的“盖棺论定”,在这个意义上这无疑增添了这件事情所具有的悲剧性色彩。简言之,便是“知其不可为而为”。当然,在这里我们似乎要追问这样一个问题,尽管这个问题似乎如此自私,那就是,新雅究竟带给我了什么?我没有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者说,有但是并不敢诉诸文字。相似地,马克思主义学院,或者说,中共党史与党建学科又意味着什么,这其实同样对我而言是晦暗不明的——当然,如果从学科合法性而言,这个问题本身就仍没有答案,或者说,没有答案便是现实的答案。这不一定是坏事——或者说,用“好”与“坏”来作为一件事情的评价似乎太过单一,也太过武断。但作为一段时间的结束,作为一个简单的描述,我又确实需要某种标签化的话语,而在这个时候,我恰恰是失语的。

  与学院与专业相关,当然可以写很多。知识,当然是大学作为一所学校所教给人的重要方面。但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或许也正是因为其具有超越于知识传授的层面。这里我并不想引入清华经常宣扬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只是通过最近整理的笔记,以及最近写作的经历,或许需要重新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知识究竟是什么?知识真正重要么?从知识的接受者到知识的生产者之间,究竟有何不同?在这里,许多回忆片段相互交叠。例如格致计划让我认识到了更多的人——但这真的与这座园子有关吗?然后可能是我所做的丰富但并不亮眼的社工,它也让我认识了很多人,也或许给我带来了快乐与满足,但是也同时让我越来越感受到一种异化和疏离。或许是评价标准的问题吧,我安慰自己,但是在这样一个现代社会,又有什么东西没有一个确切的评价标准呢?当然,评价标准与其所要达到的目的本身往往是相分离的,这也或许是量化的难题所在。而归根结底是一句话,因为我们是人。

  也正是因为有人,时间才具有了意义。而在人潮熙攘之后,自己作为人,又收获与留下了什么?这个问题看起来也很自私,也或许会导向一个虚无的答案,但这并不能改变,人与人之间连接的重要性。

  这也是为什么我怀念这段时光。

June 13,2022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或Tape提问箱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