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一切赠礼,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让我们首先来读读今年的一篇毕业典例致辞。
缓慢地加快
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咱们文学院的老师,祝贺咱们院每一位2022届的毕业生,恭喜你们毕业了。你们终于结束了人生当中一段浓墨重彩却又平淡无奇的旅程,你们应该为自己骄傲,因为你们漂泊异乡、拼搏奋进,日后这段记忆弥足珍贵,毕竟你们在湘江畔寻过花,在岳麓山登过顶,在茶颜悦色打过卡,疫情封校时屯过粮,抱怨过长沙这该死的鬼天气,更咒骂过学校动不动就崩溃的选课系统,但是,无论今时今日你们将前往的下一站在何方,是否离你们曾经的梦想很远,“人生忽如寄”,这一段旅程不可逆转地结束了。宇宙不能永恒回归,这也不是游戏,你更不能原地复活,但这是属于你们的《奥德赛》,是你们亲手写就的史诗。按道理,我应该乐乐呵呵地祝福你们“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但是我做不到,因为我不知道,你们之中,有多少人在庸庸碌碌之中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有多少人得过且过地度过了在校的每一天,从来未曾起舞,每日都是辜负。
不知道有多少学生跟我说,同学们太卷了,社会太卷了,我想当咸鱼,我想躺平。我理解你们,记得给你们当中的部分同学开过一场读书会,读的是《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我当时跟你们说,正如德国社会学家罗萨所说的,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加速的社会,生活、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密度越来越高,提出996口号的互联网大厂居然是我们同学向往的地方,因为大家都明白加班是不可避免的,还不如用高薪来补偿自己疲惫的身体,所以在你循规蹈矩的人生里,明天只会比昨天更卷。你们会想,我已经倦怠了,是不是可以躺平了。但是并不行啊,社会还是像一双红舞鞋,并没打算停下来,当社会停不下来的时候,你如何能停下来?像大卫梭罗一样躲进波士顿郊区的瓦尔登湖吗?恐怕不行,因为我们知道那个池塘和那片林子是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的,而爱默生是梭罗的好友,显然你缺少一个像爱默生那么有钱又有文化的朋友,或者爹妈。
对这个境况的认识,使得有些同学早早地实习、早早地备考,毕业的时候已是秣马厉兵,相形之下,另一些同学则是兵荒马乱。所以,同学们毕业来找我时,几家欢喜几家愁,我记不住学生的笑脸,我也忘不掉那些悔恨的眼泪,幸福的笑脸是相同的,而悔恨的泪水却各有各的遗憾。不过,今年毕业的学生特别不一样,你们当中许多同学看到我,经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是,老师你瘦了,甚至还有同学虚心地问我,老师你是怎么瘦的。的确,在你们读书的这几年,我的微信名由胖达叔变成了达叔不胖。我是因为游泳瘦的,我喜欢上了游泳,并不只是因为它让我瘦下来,还因为在游泳池里呛的几口水教会了我几条人生经验,可能对你们也有用。
第一条是,永远不要和别人比速度。我第一次去游泳,看到满屋子的大块头肌肉男,心里特别忐忑,再仔细一看发现水下都是些皮肤松弛、身形普通的老头,我心里就踏实了许多,我游不过肌肉男,我还游不过这些大爷吗?但是我错了,请记住一句话,“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还可以记住另一句话,老头是游泳池里的王。每次我还没下水,他们已经在游了,每次我游了一点几公里要走的时候,他们还在游,丝毫没有要休息的意思,关键是他们会嫌弃我游得太慢,从我旁边绕过去,那些溅起的浪花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当我奋起直追的时候,我又错了,游了四五个来回,我气喘吁吁,不停呛水。我的整个节奏都被打乱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些大爷平日里没事是可以横渡湘江的,现在正是洪水季节,他们才降维到泳池里来过瘾,他们都已经游过几年甚至十几年。同样的道理,你们看着大学里的老师,懂得好多,看大学里的同学,卷得好厉害,越努力越跟不上,工作找不到,考研考博考不上,最后干脆撂挑子发个朋友圈说:今天开始,我要摆烂了。这时候你得明白,游泳的节奏被打乱了不要紧,千万别让生活的节奏臣服于他人。互联网让彼此的生活变得可见,你看见的不是别人惬意的生活和华丽的身影,你只看见了社会快速前进的节奏,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瞬间留下的不同影像在你的朋友圈里被上帝之眼用辩证蒙太奇的手法剪辑成了一部快速播放的好莱坞电影,这个节奏感加速了竞争的恶性循环。
为什么要竞争?你可以选择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我最爱的作家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里提到他青年时代很喜欢一句来自奥古斯丁的拉丁语格言叫“Festina Lente”,中文版翻译为“忙而不乱”,其实根据字面意思是缓慢地加快。希望在日后的生活中,你们至少能在游泳的时候想起我今天的这句话,找准方向,保持节奏,缓慢地加快。
第二条经验是,人生不是泳道。循环泳道只有那么一点宽,并排能游两个人,一趟过去二十五米或五十米你就得折返,这就是内卷的写照。人类学家格尔茨估计做梦也想不到他发明的“内卷”这个概念会在中国火得一塌糊涂,当我们技术没有长进、资源又有限的情况下无法生成新的产业形态,大量的人力被用在了一些有限的增长之上,这就是内卷。这像极了内卷GPA的你们,没人在意伟大的经典和深邃的哲思,在意的是那可怜的一亩三分地。虽然,美国艺术评论家克拉里在《24/7》当中说,对抗资本主义的最好方法是睡觉,但我们逃出内卷升天的方法绝不是躺平,而是去发明技术,改变规则,生成(devenir)新的学习、新的工作,乃至新的生活形式,新的生活形式带来对生活的新用法(use),新的用法产生新的意义,这需要我们召唤封印已久的想象力,不要在一个像泳道那么狭小的空间中施展腾挪大法。你们现在最大的资本是时间,你如果去问一个功成名就的人,愿不愿意用他的人生成就来跟你换取几十年的青春,我想他绝不会犹豫,你却会迟疑,因为可能性对当下的你是敞开的,就像杨紫琼的新电影《瞬息全宇宙》一样,整个平行宇宙对你都是敞开的。故步自封的不是这个宇宙,而是你心中的墨守成规。
请允许我再次引用卡尔维诺的话,他说:“我希望我能像箭一样射向远方,消逝在地平线之外,让我飞行的轨迹无限延伸。”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将这条线称之为“逃逸线”(ligne de fuite ),你如果选择种地,你就必须得生活在那个阡陌交通的条条框框里,当你开始游牧的时候,你就已经策马奔腾在了一条漂亮的逃逸线上了,在逃逸的过程中你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无限。那我们逃到哪里去?这时候请在耳畔响起半壁江山的汪峰那浑厚的声音,“告诉我,你的梦想是什么?”也许老师们会要你们记住你的梦想是为往圣继绝学,又或者让你们记住,“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确,你们学习的文学自有一种“经天纬地”“拔山超海”的力量,但我更希望你们记住毛姆所言,文学作品是先贤为人类铸造的一座座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如果你们只是把那些伟大的作品当作“伟人的咳嗽”背诵下来,你们就失去了灵魂的栖息地。当你的灵魂安然地栖居在大地之上时,你就不需要内卷,你就可以做最令自己欢喜的事情,至少那一刹那是包含了永劫的。
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长跑,你不会是永远追不上乌龟的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的阿基里斯肯定是没有学过微积分的阿基里斯。当然,大多数同学可能接不住这个梗(以及我上面提到的许多梗),这说明知识是浩瀚无涯的,那么现在把知识装了个半桶水的你们还有机会去追上乌龟吗?当然有,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永远不要让你的学习停滞,你停止阅读和思考的那一天一定是你放弃人生的那一天。我更不希望你们成为“闲坐说玄宗”的那个“白头宫女”,因为当你在喋喋不休地诉说过去的辉煌和荣耀时,你的未来之门也就关上了。
末了,我知道你们在等我的第三条经验,的确有,那就是相比于长跑,游泳不会伤膝盖,你们可能还在等我的人生哲理,不好意思,我想说的就是字面意思,游泳不会伤膝盖。也许这个经验太微不足道了,但是我真诚地希望大家,未来的人生里,无论顺境逆境,好好活着,永远不会为了减肥伤到膝盖,否则你将再也不能长跑了。
谢谢大家!
每年这个时候都会被毕业的氛围所笼罩,只是今年我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我突然看到许久不用的周记本上,四年前写给自己的一段话:
你好!展信佳。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四年前的高考作文。你同样写了一封信寄往2035。尽管我知道那肯定不会送达,但是它将你送到了四年后的今天。
首先,绕不开的是过去。高考一役,让你逃离了知识被局限的束缚。但又将你毫无防备地推向了知识的海洋。你发现装逼可以成为一种风气,卖弱可以成为一种常态。但自己读过多少书,在思考什么却永远无法欺骗他人。你发现从古希腊文明里,西方文明的起源给了你另一条河流,以至于阅读西方总会想到那无穷的神话与悲喜剧。而在大学之道的课上,闯入的“新左派”观念源于对教育的思考,外延却早已深入政治哲学。《文化与社会》《英国工人阶级的诞生》《识字的用途》仿佛成为关照当下的另一面镜子。而所有的这些,可谓是在大学的开始给你打下的烙印。我们本能的怀疑一切,又吸收一切。
而说到烙印,更为明显的可能是高中生活。你明白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之下的人的关怀与担当,是对那再也回不去的生活的碎片化呈现,是那一身雅礼校服,一句乡音未改。所有的事情想着不丢母校的颜面,直到失去才知道珍惜。而只有回忆才是所有都美好。于是乎,我们会为母校发声,会去关注第一次我们不在的社团节,会去期待寒假的情系雅礼蓝。
回忆,但不沉湎,未来的方舟才不会迷航。
那是一段新奇与黑暗的时光,仿佛一切是如此不真实,自己低到尘埃里。读着自己想读的书,但动笔写作时却发现忽然失语。忽然发现自己有如此多的时间, 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约束”,但无穷的书本与无尽的作业提醒着自己什么是行健不息须自强。或许对官僚化的学生社团与活动有着失望,但能拥有一个独属于自己的读书空间,或许是一个不太高的奢望。
过去已逝,未来未来。我仿佛想起很多个夜晚,伴随着车轮的滚动,伴随着台下的欢呼,发现过往青春是个回不去的梦。
四年前的文字或许稍显稚嫩,比如那混乱的代词,不合的语法,以及似乎被当时的阅读所笼罩的表达——然而四年过去,自己还是没有读完《英国工人阶级的诞生》《识字的用途》。而我自己早已发生了转向,由对哲学的期望,回到历史的沉淀。那翻看故纸堆的寂寞的快乐,从孤独的絮语变成了生活的常态。或许这样的状态会持续更久,但是时间不是那么充裕,而我的视野也在逐渐缩小,最终落到一个具体的专业——毕竟我又要到一个新的环境之中去适应新的评价体系。而这次与四年前不同的是,我不复那么自信,甚至于可能更加怀疑与反思。这并不是说我四年一无所获,或许这才是四年所教会我的。
复杂本身才是人生的常态,这是不能被任何辞藻所修饰的。相反,只有在承认这种复杂之后加以提炼,才能收获真正有力的话语。或许还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去将自己的人生融入进这个世界,而是在一种摇晃之中确立自己的主体性。毕竟,他人的人生终究是他人的人生,而只有自己的人生自己才可把握,也才对自己有着真实的改变与意义。但总有一些事情,是将自己的未来建构在他人之上,不论是期望,还是现实。但这终究是不能长久的,这也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
终究会要从他人的人生中走出来,这个他人,也包括过去的自己。
June 26,2022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或Tape提问箱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