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是自己的陌路人。
笔者按:
这是自己大一上学期写作的第六篇,也应该是这几篇之中最特殊的,因为它没有标题,也算是这一时期写作一个极具特色的部分。短句更能显示思维的流动,但也代表着一种破碎和断裂的逻辑,意象的交叠给人一种迷幻的错觉,也让人常读常新——毕竟,意象,是一种当下情感的投射。
它出现在一个不该出现的时刻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不同的认为不同的事忙碌。
总是思考未来,向往不确定中的确定。
时时回首过去,历史的经验框定了我们的话语与语汇。
拥有着无限可能,但徒劳地寻找着最优解。
总是能够选择,但前提已将过多抹去。
次等、合格,拥有“底线思维”,却不能总是满足于得过且过。
或许是人在过大压力下的一种自我保护。
有人总是向往出发,有人又期待到达时的浪花。
但最终总发现自己在碌碌地奔跑中度过。
很难判断自己拥有的是知识还是能力。
分数不等于智识,信息也不是知识。
我们被一种虚无却扭曲的评价体制所束缚,
却无时无刻接受着幻想的滋润。
从红楼古樟到荷塘月色,
我愿意相信一切努力,即便没有回报,也会打上印记。
在一个人的时候拿来回忆。
把自己感动到痛哭流涕,展示给他人虚幻的光环。
仿佛土木两星的星环,却永远形成不了冥王星上的心。
无尽的远方,动荡的未来。
青春或许代表着跌跌撞撞,但不论如何不能投降。
这或许可能成为一个承诺,不仅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对过去。
寒冷的天里只有无力的阳光,乌鸦也停止了吠叫。
校河里残存的水凝固成了没有雪的冰面。
没有人彼此关心,只是相互利用。
在古迹的遮蔽下,我们心安理得地怀有一颗现代化的内心。
北京冬日的天空,黑得格外早。
没有雪的第299天。
大街上的车流从稀疏到熙攘
路灯从静默守到天明。
徘徊、孑孓、踯躅
守着一座城,却没有一个人。
时间被琐事充斥
换来无意义的认可。
彼此伪装,活出一种光鲜的模样
漫漫长夜里徒劳地寻找着意义
将时间切分,填充进让人心安的游戏
谁说一场游戏一场梦
当曾经的时代过去,与过去与未来都失去了交集
我们最终发现自己一直处于现实世界里,网络只是掩耳盗铃;
我们最终发现自己一直处于自我世界里,他人只是打马而过。
当手机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发现沟通方式何时变成了冷冰冰的字符
仿佛世界与我有关,实则只是粗制滥造的饲料
我不清楚这世界还有多少谎言
永远笼罩世界的无知之幕。
当优秀成为一种定义,我们便失去了无数可能。
但不同的可能性如康河的水藻,油油地向我们招摇。
有许多想法,最后却总向现实屈服
我怀念曾经有梦想的自己
或许,
这样的自己是否有过?
就当被时代磨圆。
两首断章,没有标题。我不敢称其为诗,怕亵渎了诗的名号。但想法仿佛残句,涌向笔尖,反映着一种模糊的情愫。尽管它看起来是如此真切,却过于真切,以至于只有用这种情感的“spontaneously overflow”
我最终发现,我上完一学期的“十九英”(指高瑾老师的“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与艺术”——笔者注),印象最深的竟是这两个词。而我成为了老师口中“写一学期也还没学会怎么写”的孩子。
仔细想来,仿佛又是一段缺失的记忆吧。总感觉每天很充实,到最后又感到时间太快,但在学期里又永远对未来的“锅”感到恐慌与逃避。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自己究竟学到了些什么。抱歉,我没办法给出答案。但也没有人像高考前那样安慰我,“尽人事,听天命”。
我们究竟“尽人事”了吗?还是在书籍与作业堆成的世界的幻象中迷失了自我,吐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话语?
或许只有等到自己一个人时,才能明白“我们终将分离,像油与水的距离”的含义。我们逼着自己阅读,仅仅是因为它承载了前人的思想精华。但我们读完后,除开把书名记得牢了一些外,仿佛并没感到别的作用。
我不知道这是种蛰伏,或是种蕴积?
我们忽然发现一种多元的优秀,它们都是人所追求的,但这种追求看上去是那样遥远。
我们幻想着每天读书,结果的确如此,只不过似乎是有时被“迫”的论文,让人觉得败了书籍的意味。但,更多的,我们逐渐在失去考试的能力,暴露出一种来源于无准备 的不确定,尽管DDL的动力可能是无限的,但没有希望永远看到一个曾经信誓旦旦学编程,学语言的自己——是否就此遗忘?永远被DDL牵着跑的自己,是否是在逐渐将自我禁锢在自己的舒适区?
人都应该有梦,有梦就别怕痛。
我们终于明白,“走过最长的夜,遇见最亮的光”永远只是相对的,我们永远在黑暗里,用奋斗去寻找未来的光明。哪怕岁月无常,并非所爱,但奋斗与向上的心态绝不能被消磨,“年岁有加,并非垂老,斗志散逸,方堕暮年”。永远在平凡而热爱的事上追寻生活的意义,而非一时的刺激与狂喜。我们永远太想向他人展现自己的优秀,却忘了自身空空的行囊。Everyone is different,尊重,并携手前行,未来的方舟才不会迷航。
未来,深植于过去。前些日子偶然翻起由小学到高中的相册,那些永不泛黄的数字影像,却代表着一个个回不去的日子。人生的轨迹早已分离,可那些时刻却仿佛凝滞般静静地停留在角落,等待我们用记忆启封。有时候,这种关系或许十分微妙,仿佛是一种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但又是如此熟悉,以致令人沉湎。留下的影像总是对我而言不忍回首的,因为它往往代表着某种高光时刻,抑或在某个美好地点的证明,它总是太过过耀眼,太过欢乐,以至于为回忆打上了高光,让人堕入美好的幻想。
而现实往往会是,所有人都在不断地前进,所有的理所当然,只是各种条件在稳定状态下的产物。哪怕那种状态的一个因子变化,所有的事物都会迅速坍缩,而这只有等到再次观察它时才能发现。
于是乎,我们对“窥探”有了一种矛盾的情感——我们是如此的好奇,我们又是如此胆怯。我们开始习惯人生的不确定,却又自我局限在一条具有确定性的道路上。我们以为这个时代能够被打上诸如“现代化”“科技”“发展”等一系列的标签,却从未明白所有标签都与过去紧密相连。我们所信奉的,我们所坚持的,我们认为是善好的,谁知道是否是世界的假像?是黑暗世界的简单化描述?
一切根源于历史,而历史却是一团迷雾。哪怕是个人所经历,尽管身上有太多它的烙印,也会随时间渐渐模糊,变成抽象的话语。这是个变化的时代,但五百年前那句“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又仍是如此正确。过去与未来,在这种意义上找到了它们的和谐。
于是乎,现世在二者间被撕扯,去寻找一个随遇的平衡。它时刻被打破,又时刻在形成。这或许可以定义为青春。而未来的过去,便是一条颤抖的直线,宣告着摇摇晃晃的昨天。
未来终究未来。
笔者按:
其实大篇幅的引用是自身创造力不足的体现。但是这确实也是我现在对那时记忆的留存。我现在还记得“spontaneously overflow”这个短语,连同对“十九英”的记忆——我曾经想再去旁听一次,就像我在大四下学期终于再上了一次袁先欣老师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时间似乎在这里形成了某种回环,只是心境不同,那其实已有些许改变的课程内容和相似的文本,我不敢说同学的pre有我当年的样子——那一切已经过去,并且用自己去简单的比附其实是不负责任的。我现在也仍然处于一种摇晃之中,或许这种心态也是需要某些经典的支撑。但这或许也就是青春。
July 19,2022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或Tape提问箱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