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随记:20220810


滑铁卢桥上的落日,我就如同置身天堂。

  昨天已经说到我结束了去江西的十天,回到家中,面临的是之前还没做完的两项工作要尽快结束,还要用这暑假最后的两周时间——其实还有四周,只是之中的两周要去学校做所谓的“新生教育”,那自然是摸鱼的好时候。我也不在乎马院的社工与评价体系,或许还是自己多读点书写写东西会更好。——去继续从写完毕业论文之后就搁置了许久的课题,同时去探索一套workflow,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要做什么,什么时候能做什么,及至做某件事应该用什么工具辅助。这或许是我在现在面对未知所能拥有的最好的确定性。只是,这个过程中似乎与导师的沟通少了些,不过这主要也怪自己,因为如果没有什么产出和问题,要沟通什么呢?而这篇,主要是想总结一下自己上两周所做的事情,之后这个工作可能会更加智能,因为当一切阅读和总结都在obsidian上进行之后,本身就是markdown的笔记可以直接发到这个平台,一些自动化函数的参与也能够使自己一天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变得更加直观。

  7月26日,抄书、英语、运动,这应该是我前往江西的前一天,当天早上配置了一下obsidian,然后开始用obsidian配合zotero阅读丛小平的《当兵》一书。

  7月27日,整理完《当兵》,早上做完三天两检的核酸,下午踩着ddl整理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十八章,晚上做了暑校文科知识竞赛的PPT,可能是在做核酸的路上学了会英语单词吧。

  7月28日,到了宜春,在路上整理完了《中国共产党九十年》上册已抄写部分,开始读《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毛泽东传》《决战》,学了英语、俄语。

  7月29日,暑校报到日,做了一下英语单词的抄写和抄书。次日完成了雅思核心单词的抄写,做了《大学》影片的导览。随后的几日属于暑校,文科知识竞赛、爬明月山,书籍分享等等。但是最基本的抄书和英语学习也没有中断。最后一天结营仪式之中,我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一年前的清华冬令营,辅导员的节目是《夜空中的一颗星》,今年的暑校,最后一个节目同样是这个,只是演唱者从辅导员变成了学生,而辅导员的节目有些长,也更有技术含量。也是在这个节目之中,今年暑校最被我看好的学生提前离开。这或许拉开了离别的大幕,而最先离开之人,永远是伴着黑暗而无形的。我喜欢这种感觉,但我无法去比附,因为任何比拟都是脆弱而无力的。舞台一亮一黑,时间就这样流逝,这终究是我回不去的时间,这一切, 又在何种意义上属于我呢?尽管我就坐在台下,似乎与这个场合融洽得可以,但或许这种欢腾中的被抛才是一种最深的诅咒吧。 不论如何,时间都还要继续,简单的来说,这就是一份社工,但是其不同在于,这有关人,有关一个个具体的人,而我自己在这之中,究竟还有多少自己的成分,还是只是如杂质在这之中并未发生化学反应?看着一张张欣喜的面孔我无法不显出礼貌的微笑,但这背后或许是一种更大的空虚吧,我想。


  这段话应该在这篇blog出现过,过了一段时间也应该不会有很多人关注这个blog,或许就能将话说的更明白一些——毕竟我的判断并不重要。我的感觉是文科班整个给我呈现出某种分裂感,有一些令我惊喜的事,但我又不敢将其对引导人,毕竟一年还是有太多的可能性。但是这些事情已经足够令人惊喜,比如知识竞赛时一些同学的表现,《失明症漫记》,比如最后给我的留言。必须要说我与大部分人的未来并不会在产生过多的交集。这些事情或许更让我反思,通过对过去印象的改观,自己现在的位置和前行的方向。

  8月4日,当暑校的一切曲终人散,自己也获得了一个下午的稳定——我将之前阅读的《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一期的笔记导入了obsidian,从而开启了obsidian与zotero联动阅读文献的世界。但那一天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或许是短短二十分钟的火车,到分宜之后当地的热情迎接以及周到照顾——比如说一下车就带我们去钤阳湖畔的电厂螺丝吃的晚饭令人印象深刻。这或许是一种自然的开始,但我却也是从这种自然之中读出了一种权力营造出来的痕迹。当然自己是享受在其中的,但是自己的心中又总是有一种声音在叫嚷,不要屈服于其中。当天是周四,回到房间安顿之后看综艺。

  5日开始调研,这个时间最主要的调研行程也集中于此——麻博馆和恩达、钤韵的参访,之中夹杂了严嵩故里和一座湿地公园的调研。从我的角度来说,其实我们尽管做了一些准备,但或许是羞涩,或许是并未反应过来,于是更多的还是变成了纯输入的活动——而对这个话题其实并没有很大兴趣的我来说,也就是获取了一些信息,可能更重要的还是跟一群同学在一起吧——当然可能也需要承认,在这之中因为自己的年级,或许也有一种权力的享受在其中。整个调研行程其实安排得相对轻松,比如说晚上基本上没有安排什么活动。但自己在房间里也没做什么有创造性的事情。回到之前玩微信小游戏打发时光的日子。不过从这一天开始自己发现obsidian每天的日志之中还可以插入一些絮语,便想着将之前堆积的一些文字转移到其中。

  6日,今天去了双林和洞村,一半是旅游,一半也是调研。但总感觉所看到的介绍大抵是相似的,而缺少某种体验,洞都可以说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溶洞加上牛郎织女的故事加成——但还是要说,村容村貌的确一新。回到房间读了满永老师的一篇论文。

  7日,这是“抛头露面”的一天,上午去高岚看到了分异海拔最高的自然村的新变化,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直播带货——大概每个人面对镜头都会天然地拙了吧。之后听说结果还不错,我想主要不是我们的功劳。下午是清芬讲坛,讲高中学习方法自然是没什么考验的,只是如何在一个面向社会公众的场合拿捏住说话的尺度的问题。晚上又简单的做了一个《大学》的导览,还是如何处理与社会关系的问题。

  8号就是这个实践的最后一天,早上去了钤山去看分宜的红色文化,下午去政府开了一个麻产业的座谈会。我只能说,当地政府的安排还是很用心的,我也是在这些红色故居的参观之中感受到了一种切身——大概还是觉得自己要多做些事情。晚上县长从北京出差回来,23点下了高速还与我们做了一个多小时的会面。如果说这是权利享受的最高峰,我却感受到了一种清华人在一起所具有的亲切——有关如何选择道路,处理清华人的身份与社会的关系,尽管其实也可以说是一些老生常谈,但在学长的口中信手拈来地说起还是让人有一些不一样的感受。

  这就是对这几天离家所做事情的平铺直叙。总觉得理性让我删减了许多内容。但这或许也是我作为一个个体面对生活无力的体现。当一切思想抛却,也不带任何目的,自己又该如何“花费”时间。终究不能再维持这种“分裂”的状态。

August 10,2022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或Tape提问箱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