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保有对这个世界的感知


在这个美丽新时代,我们将会失去包容心,失去不符合社会标准的人:边缘人。像我这样的人。

  北京难得的秋雨。

  算起来研究生开学也快半个月,自己在这段实践也没少做事情,比如说又过完一年的《中共党史研究》,过完了《一本书的历史》《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和《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整理完了《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的上卷。但自己仍然愈发感到焦虑。现在离开学还有一个星期,这一星期让我慢慢了解与同学相比自己已经拥有了一些确定性。如果这种确定性,或者说自己之前一年的努力不能转化为真实的产出,或许不论是自己,还是导师,及至周围人,都会对我有更大的鄙夷吧。但自己最近重新拾起之前一年做的课题,忽的发现自己最近对通史和研究的阅读让我对之前的问题意识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一方面发现自己之前的发现只是这个领域最为粗浅的皮毛,或者换句话说,“常识”。当然这并不是对问题意识产生质疑的原因,而是这似乎让我感受到一种迷茫。今天有一篇文章提到清华的风格或许就在于做题。当然这个判断背后需要更多的阐述,在加上这么些阐述之后我其实并不反感这样的表达。而我最近看到的研究中——那已经是这个领域中全国最好的杂志——能让我感到兴奋的也并不多。或许有一条“理性”的选择是从最简单的事情的梳理和结论的概括入手,但是这似乎又是过于技术性的,难以看到思考和背后的问题关怀。当然,或许历史本就是一项这样“低级”的经验事例的堆砌——或者说,最基础的部分便由这些东西组成,在这之上才能承载思想——更何况自己现在能被称之为思想的东西,又有多少呢?

  或许只有产出会让人缓解焦虑,但在没有达到某个积累程度之前,似乎所有的输出又都是些虚妄的。诚然不能否认日常训练的意义,但是倘若学术道路是一条漫长而看不到希望的甬道,又能够借助什么确定现在所处的位置?读书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或许读书只是一种手段,其承载的是时光,是思想。而最近我自己慢慢发现自己越来越胆怯于与他人的交往。一方面,我知道自己能够处理这样的事情,只是觉得将时间花在这样的事情上无甚意义——但我又不能回答我将时间花在什么上面是“有意义的”这个问题,于是便陷入了一个更为深刻的循环,而在这之中读书仅仅是避免自己思考意义的手段罢。另一方面,或许是自己的性格,或许是自认为自己“应该”的状态让我在这个本应大幅扩宽自己“朋友圈”的时刻所加的好友大多是被动的。当然,能够感受到周边一些人的善意,但是一个黑洞又怎能对善意痴迷呢?

  所以,说到底还是自己的问题。在这个转变已经悄然发生的时刻,自己却陷入了一种更深的对意义的追寻,而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与这个问题的形成原因形成了奇妙的同构,那就是终究要落到实践,去继续大量的吸收知识,同时去思考、去表达。我对这一切,本应不陌生,甚至还应该有理由感到自信,但是现在的我却感受到一种无可附加的惆怅,我相信这不是天气原因。

  写不下去,就不勉强自己了。


update on Sept. 3

  今晚的北京又是一场暴雨。

  今天还算是有些效率,做了英语的一套卷子,然后读了一些论文,还游了泳。但是对于最重要的一些事情仍然只是“想想而已”,或许这也正是焦虑的来源。自己需要逐渐从纷繁复杂的世界之中抽离开来,尽管有很多事情是“精彩”的,但是与现在我的需要并不相干——而这两年实在是太可宝贵,甚至现在就能够看到这条路上的荆棘。我想这种“不确定的确定性”是研究生阶段需要承受的——毕竟自己已经不像本科阶段那样自由。而自己在博客上的表达也愈发与自己的现实有关。当然我们需要有一种想象力,同样需要有对现实的关怀,但是这些或许都只能在现在我的阅读与思考之中凝固在对历史的追问之中。或许这也是历史学一种特有的魅力——尽管或许党史与纯然的历史之间还是有差别,但是在问题意识上的差别并不改学术上的严谨与认真。

  愈发感到自己每天的交流日渐稀少,甚至有一种只要带到一个人就想和他拉拉杂杂地说起自己想说的——这种没有对象的表达当然是低效的,只是逞个人之勇的,但这似乎让我感受到自己仍然是处于社会之中的——尽管这个状态本身的意义也是需要经过反思的。而这种反思或许也是自己最近不再“高效”的原因,因为自己会更加意识到自己表达的漏洞,以至于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鄙陋。说到底,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最微茫的存在,而我们每个人在这世界上都是微茫的,或许只是因为有了社会性的连接才让我们彼此之间“看上去”“显得”,或者说感受不那样渺小。但当还原到个体本身的时候,自己会做什么,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或许处于这个阶段的我仍然需要用更多的实践去回答这个问题。但这又是急不来的。因而或许我还是只能引那句话,“人一切的苦恼都在于无能为力”——或许记错了,不过就这样吧。

  价值判断永远是复杂的,但是时间又是连续的。我们只能在在一个时间去选择一件确定的事情——选择去追问意义,同样是一种选择。而这种“不确定的确定性”所要求的或许更是一种实践——因而这个博客之后的内容或许也会贴上来自己的一些读书笔记与随笔——如果我还记得,而且愿意的话。它让我意识到,在拥有自己的表达空间之前,锤炼自己的表达会哦许是一件更需要耐心的事情。当然这两者不是矛盾的,但我需要有这种意识,却对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写下的每一个字负责——至少是,意识到自己在做一件严肃的事情。那种“半懂不懂”的状态,其实才是最危险的。

  一场秋雨一场凉,今年的气候诡谲地有些不正常,我们只能去“看”天,人在做,天在看。

September 2-3,2022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或Tape提问箱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