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勿增实体


多么完美的一天,动物园里给动物喂食,接着还有一场电影,最后一起回家。

  现在心情很乱,有一种巨大的兴奋,以及巨大的迷惘——刚刚上完一节课,课上做了半小时的pre,只能说差强人意。自己的生活似乎总是在自己的未来身边徘徊,而非直挺挺地向着未来奋进2,这对于研究生来说或许不是一种“正常”的生活——因为自己现在应该要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然后怎么做。自己现在也并不缺少事情,至少一小时后就是一个大组会,然后明天还有两个读书会,自己手头上也不是没有可研究的问题——但是感觉自己依旧很茫然,或许从问题意识到具体的事情之间,还是有那么一段距离,但这段距离只有通过探索和实干才能敉平。

  不过,多少都还是在自己的关注之内,或者说,阅读和写作仍然让我兴奋,自己除了自己意识到的“搞颓”时间之外,也感觉自己慢慢在对自己的生活获得某种掌控——毕竟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但与此同时,自己也感觉对自己现在手头上真正要紧的事情,尽管有意识,但总是磨磨蹭蹭。或许是越是关注,就越不敢,或者说不想,轻易地碰触。当然,这换种说法其实是拖延,并不需要将其说的那么超凡脱俗。开学也将近两周,每周有这样一个时间来检查自己究竟做了些什么还是必要的。正如上一周周末自己其实花了挺久的时间去考虑的自我与他人关系,还是要勇敢的去表达,然后坦然的接受他人的评价——毕竟自己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

  逐渐有了生活的实感,这本身是一件挺奇妙,也是一件挺悲哀的事情。究竟什么叫生活?或许这对于学历史的同学而言会自然的问出一些类似的问题,比如说,“日常”。我们或许已经太熟悉这变与常的二分,但我们或许忽视了,自己也是真实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也是历时性的存在。在运用那么多纷繁复杂的理论名词进行玄思之前,真实的感觉自己活着还是很必要的——至少能让自己的心情好一些。如果再能知道自己做的是一些有意义的,能够被认可的事情,那或许就更好了。毕竟,自己的主体性不能仅仅依靠自身实现,它永远是处在一个互动的过程之中。

  生活的交互或许同样需要遵循“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正如在研究之中,尽管历史学并不一定要求简洁——因为现实本身可能就是繁复的,但是一个真正好的研究却应该对此有着基本的自觉——还是应该相信,我们所遇到的都是一些“正常人”,而我们所研究的对象也是一群正常人。说到底,这还是一项关于“人”的学问。

  于是乎有意思的地方时,应该是在研究中最深刻的体现人的主体性,但是自己却常常在这之中感到一种疏离——或许这还是自己没有真正进入研究的状态吧。毕竟,那种最为朴素的新知发现的过程,才是在这之中最可宝贵的东西——而这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可以控制的。然而问题或许也就在于此,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我们有太多的选择可做,但是或许在具体的语境之中,所谓“正确”是有一定之规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追求是单向度的,因为在一个更长的时间之中,评价标准完全有可能转变。但或许“贪心”并不是一件坏的策略——当然,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

  那就stay hungry,stay foolish.

September 23,2022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或Tape提问箱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