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随记:221108


我终于得到生命的启示/我将穿越黎明/穿越黑夜/跨过千山万水。

  朋友提醒我一个多月没有更blog,确实,但这个月孩子并不是什么都没做,而是写了三篇只不过忘记upload了(捂脸)

  半个月的传统(课题组的要求),来放一下自己这个月在学术上(能给老师看的)工作有哪些。


221108 组会

个人工作

  1. 日常抄书,抄完第二个历史决议
  2. 《中共党史研究》2020-2022文章阅读
  3. 课程与读书会阅读:《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3-6册,《敷教在宽》《中华帝国晚期的权力与政治》《再造“病人”》《卫生的现代性》《作为方法的亚洲》《作为方法的中国》《亚洲想象的谱系》《亚洲想象的政治》《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
  4. 潘光哲老师讲座、赵世瑜老师讲座、仲伟民老师讲座、1102改稿会记录(以上笔记均已发在群中)、旁听硕博士开题会

    团队工作
  5. 课组手册修改工作收尾
  6. 《中共党史研究》海外档案资料介绍整理
      或许值得说一下的是,其实上面这个文档还有第三部分,也就是自己下半个月的计划。而这两次我第一条都是写的是“整完海员的史料长编并约老师下周讨论”。这一次觉得实在比较尴尬,于是在后面打了个括号写,“这句话和上次一模一样…主要是因为没想到对下半学期要上的课新加的阅读以及期中周附近有这么多党团活动及讲座。明天一门课会带我们去国图查档案,准备去看看然后再完善一下”。这实在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这个意义上,我其实是在承认自己在丧失对于生活的掌握。在查档案的时候和另一名今年的新硕士聊,发现我们俩上的是同一门课,但不知为何自己所感受到的却是比起自己以往的大学经历都更加痛苦而艰难的生活。或许这种生活来自于不确定,或许是来自于自己主动选择的某种“不合群”。我甚至能觉察,自己在这种痛苦之中更加清醒,而又是在清醒之中自己选择了痛苦。这就好比北京明天要下的大雨,那深秋的寒意就这样一点一滴地浸入人心,有防备,但并不选择躲避。
      说起来,这个学期已经过去了一半,这也意味着我的硕士研究生生涯过去了八分之一。这种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尽管我还是比较有意愿,然后现在在学术这条路上所有人都告诉我“状态挺好”的,我仍然不敢想,或者说不愿想自己一年之后会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尽管有一点可以确信的是,一年之后我还是会在这座园子,甚至还是在这方书桌前打字,但是之后的未来是会更确定还是更摇晃,谁也或许说不清楚,我只能选择继续读着,继续写着。而且可能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写比读更令人安心——但必须承认,二者都是学术训练必不可少的部分。或许老师也是察觉到了这一点准备带我发一篇教学文章,然后自己其实也有在想写一篇教学文章。另外就是,结束了前八周的课程(天哪这周竟然是第九周,尽管我已经知道一半过去了,但是真的要打出这个数字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惊讶),意味着自己研究生的第一门课也就结课了,自己还是打算这半个月中写完结课论文的,也是作为推进自己海员研究的一个动力。而事实上,直到今天,我或许才能说真正的与之前生活的日常作了声告别——在从暑假到现在的三个多月中,自己抄完了《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上以及两个历史决议,过完了《中共党史研究》2012至今的期刊文献。我当然不敢说这样机械的“抄”与
      “看”就能一定对我的学习生活带来什么意义——正如在这里敲下这些文字一样——但是或许做本身就是意义,毕竟,这些事情挺kill time,至少让人在忙碌之中能暂时“忘记”焦虑。但是当事情如潮水般袭来,在一件一件事情的“做”之中,还有多少自己的空间?有换言之,自己是不是也就在这之中被“异化”?我想是时候去讨论一些这样的理论问题。诚然,理论本身是危险的,这不仅仅是因为理论本身所要求的对思维的挑战,更来自于在理论体系之中,“正确”本身是虚无的,换言之,只要一个理论在其自身之中达到自洽,便会给人一种虚幻的满足。此时,理论已经变成了一副“有色眼镜”,使得这个世界都只剩下理论的色彩——但是这世界本身是丰富的。这就体现出历史的重要。但历史本身是外在于理论的,换言之,历史所赋予理论的合法性,只是确认了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而这种解释力是具有时效性的。对此我们或许可以说出那句 “不变的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在这个时代,常识本身已经变得如此稀缺,甚至需要专门提醒才会被想起。而从常识到实践本身,也还有一条太长的路要走。
      这是一个意义被消解的时代,也是一个每天都能让人目睹“三十年未见之怪现状”的社会。我能感受到自己内心中“真实”的情感,但当想要表达仍会格外小心,因为你不知道会被进行怎样的传播与解读,会不会因自己的身份而牵连到自己周围的人。而更为可怕的是,不表达也是一种表达。你可以说这是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力量,也是岁月在当下如此迫不及待的想要教会我们的课程。但这就好比大胃王吃播,你明知自己吃饱了,但为了虚无缥缈的转发与声名而继续无感情地吞咽本是珍馐的食物——这对自己和食物都是一种糟践。
      今晚上把单词抄完,英语对我来说暂时失去了作为一种“评价工具”的作用而蜕变为一门纯粹的“语言”——语言本身或许本就应该如此,沟通、交流、欣赏、美。而我又被催着,当然也有自己的需要的,需要踏上另一门语言的学习——先就这样自己走下去吧。然后过期刊的工作还不能停,一睁眼,至少两位李老师的课的阅读材料总是能让我魂牵梦萦。而自己后半个学期还有更多的输出需要,不论是跟导师做项目、申课题或是发文章,还是自己之前的“研究”需要有一个结果,自己这学期的课需要完成作业。我仿佛是被推着走到了时间洪流的另一个激流处。这样想想,呛几口水实在是太正常了。
    “既讨厌人群又需要温暖”。
    November 8, finish on Nov. 10.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或Tape提问箱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