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中终会有那么一次雪会飘落在我们的梦中。——Orhan Pamuk《雪》
尽管事情很多但还是觉得应该先打开博客记录一下,也作为今天写作的开始。
这两天因为临近期末,在准备两个pre。本来今天下午有一个读书会,但是稍微听了听,感觉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也就退了出来。今天主要的工作也就是好好看了迈斯纳的《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后》这本书,本来还想看《毛泽东》一书的,但是翻了一下前几页感觉是一本普通的传记,或许明天上课的时候看看也就是了。不管怎么说,自己脑子里对周二和周三的两个pre都还是有一个大概的想法的,只是需要实现罢。不过忙完这两天,那就是周五的课还要读一本书写读书笔记,然后这周末有一个两三千字的思政课论文,以及英语课的一个四五分钟的pre,当然,还有一个课堂讨论的提纲和课堂讨论的评论——嗷对,还有助教的期末评优展示。想想下周也算是这个学期的最后一周,这个学期过得很快,也没有什么实感,感觉自己看了很多书,也有一些思考,但却最终没有留下什么实体。这大概是不正常的。然后,或许还需要做的一件事情是,学俄语。
感觉要是再这么写下去的话又会要讲到期待的问题上。不过我想或许可以换一个角度。让我来把昨晚上我本来想发的一条pyq找出来:
#一些不太聪明的助教日常
这学期做大助教,参考上学期课咨委对思政课调研认为思政课评分不透明的反馈,同时在老师同意的基础上,将能公开的过程数据(pre分数,小测分数etc)基本都公开,也把小测的评分要点公开,然后吧,嘿您猜怎么着,这课在树洞上几乎要成顶流了耶(orz助教也是学生刷树洞很正常吧)。
权当做一次实验吧,来看看真的如调研所期望的做会怎样,所有数据也都有存稿,都可以来查,来argue(就是这样的话助教工作量肉眼可见,所以其实不难理解,对老师而言其实最理性的方式应该是尽可能少公开信息,同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部分老师会反对记pf)。当然能理解,其实很多焦虑是因为这两天是记pf的截止日期,也或许是因为对思政课既有的预期。(只不过,思政课优秀率限制在不超过50%应该成为公开信息,否则只是助教知道并不能实现改革的初心,减少同学之间的“信息战”的作用)
也不是没有在清华上过原理课,我想助教的工作很大一个层面是,尽力去抹平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差。同时我想应该相信,老师、助教和大部分学生都是正常人,学生能想到的事情,老师和四五位助教都没想到大概概率不会很高(当然,也有可能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不同)。
所以,究竟是评价标准主观,还是“不符合我的期待就是主观”呢?我想值得好好掰扯掰扯。(举个例子,pre海投还是助教与老师评,都被批评主观;但等到小测严格踩点给分的时候,就跟我来说要是这么改估计得不了几分)个人认为,对一门课程的评价,任课教师应该拥有“最终解释权”。一门课不可能所有人都是4. 0,老师和助教也没有必要去故意为难某位学生给他低分——四百多个人,如果真的被老师和助教记住估计也是挺不容易的。
最后来解释一下两张图片,也是发这条pyq的导火索——同学认为两次pre分数差异过大不合理。个人觉得觉得,从来就没有说,也不应该两次pre平均分要相同——差就是差,难道差还差出“不公平”的理由了?不过既然诚心诚意地问了,那我们就来掰扯掰扯评分吧,是同一群人评的总归应该是没有太大差异的——结果您猜怎么着,这还真如我所料,同学在做t检验呢(只是看起来同学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没学到家呀)。不过就算t检验显著也说明不了问题,因为我们的给分怎么可能天然就是正态的呢。只能说,it’s so thu!
没想到随便写写就写了将近一千字。我想这些事情是值得被记录下来的,也会成为我去思考“教学”的很多手札。有的视角是助教独有的,而我也是当过学生的,这或许是我所具有的独特性吧。今天看迈斯纳的叙述,在想想昨天看郑谦的书。总有那么一些时刻我对知识产生了一种陌生与疏离感,或者说,感觉其实这个世界或许有一种新的价值观与观看的角度。而这在我这周末所看到的叙述中,一个很重要的代表就是毛泽东——从五四而来,又带有浓烈乡土气息的一位领袖。做历史或许就是有这样一点好,你总是可以在过去找到现实的某些影子。尽管这种简单的比附是危险的,但是仿佛是让人看到了一条来时路。换言之,需要确定,那样思考也是有其理由,可以沟通的——但是这不代表着需要苟同其观点与论证。
这个世界的多元,或许就在于此,很多时候其实我们能做的并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将心比心,感化与共情。说起来,斗争与说服、教育经常连在一起,但是这或许是十分现代的,也是十分具有“中国特色”的。最近看迈斯纳的书总有两个字浮现在我的脑海,“新人”。当然你可以说这有更深的历史源流,从“新民”到“新人”,或许这也是与斗争紧密结合的,说起来这或许是一个十分具有当下性的课题——当然就可以这么恰饭。但或许知识分子就意味着与群众保持距离,并且与现实保持距离吧。我想我需要承认,除了物质与逻辑,我们还有太多情感与文化的方面需要被打开,而限制我们这么做的,除了历史惯性,或许还有语言表达。
December 11.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或Tape提问箱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