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登临


我为什么会活在这世上?闭上双眼,在我内心深处,我想知道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博尔赫斯·最后的访谈》

  今天一天在九江,现在在庐山牯岭。早上写完一篇博文,然后出门在九江市区转了转,髯口开始准备上山。上山之后就开始感觉到累,或许是因为车经行了将近一小时的山路,以及海拔的变化。我总是觉得,到达一个目的地本身就是意义。但牯岭或许是特别的,很少有就在山上的一个集镇。这里的一切似乎都显得那样正常,换言之,这其实非常“生活”。但一想到自己的度假其实是他人的生活,或许很难让人能高兴起来。因为位置,这里的物价更高也是能想到的。但在那蜿蜒盘旋的山路上我一直在想,“庐山”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显然不只是一座山峰。但这群山的美名,又究竟是从何而来?换言之,牯岭镇所在的山,与从北门到这里经行了五十分钟山路所经过的群山,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或许可以说是位置、景色,但这不本就是主观的么?看着即便是淡季,北山公路上的车都还来来往往——或许百年来这路已经见证了太多的历史——而自己所坐的观光车只有我和司机两人,那种熟悉的,想要逃离的感觉又在我的心头潜滋暗长。我想在这里我是会看到一些东西的,但代价是用时间去交换,我又不想,亦或是不能向周围人讲述我现在在做的事情的意义——当然,为什么要意义呢?

  这难道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么?即便我对这个研究很感兴趣,也确实是我需要做的,极有意义的事情,又为什么要挤在这两天呢?但是我无法解释,只是为过去的自己埋单。这种生活让人感受到一种脆弱的无力感。我紧紧攥着自己的生活,别人却来拉扯这生活,告诉你,“你值得更好的”。我在问,“真的么?”

  九江是一个诗意的地方,但在这重重重压之下诗意的栖居或许只是一种幻想。从酒店出来,到九江博物馆和政协文史馆。这两个地方挨在一起,在八里湖的小岛上。尽管建筑形制很大,但作为一级馆的九江博物馆竟然只有两个展览在展,甚至一层的基础陈列都尚未开放,不禁让人感受到一种荒凉——值得提一句,这两个场馆的限流方式竟然是让参观者自己填表,而我填表的时候将近中午,在这之前这一天九江博物馆接待的甚至不足十人,这或许真的是一种悲哀了。相较之下,政协文史馆反而对我来说可能是更有吸引力的,毕竟它还是在真真切切地讲一些东西的,相信这也是九江政协的一张特色名片。半个小时我匆匆逛完了这两个展馆,小岛对面是九江文化艺术中心,从外观上看有点像梅溪湖的文化艺术中心,但显然不同的城市让这相似的建筑有了不同的命运。出来感觉尚早,于是打车去了九八抗洪广场——无他,实在是公共交通太过不方便。那广场深处于居民区中,潦草地拍了几张照片,看到抗洪博物馆还有开放时间的限制,想登临长江又多是施工路段只好作罢。然后坐车打算去浔阳楼——一看到这个名字感觉还是很熟的,“谪居卧病浔阳城”。中间经过了烟水亭。但没想到那一整段的沿江公园都还在整修,连带着浔阳楼。不过我就是想看看长江,于是乎往前走,还有镇江楼,还是在修,只好过了九江长江大桥到琵琶亭——感觉这已经是城市东部扩张目前暂时的边缘。尽管仍然在修但至少能够让人有一个角落登临——哪怕不是登楼。或许这就是我心中的一种执念吧。说实话,这之前一系列的事情让我其实早已没有了看江的心情。只是想到自己在一年前的武汉也曾经在长江边走过,江水同样是如此宽阔,大桥也依旧是如此壮观,但自己所处的状况已是如此不同。“槛外长江空自流”“物是人非事事休”。

  准备回酒店上庐山,但公交线路十分曲折,打车又实在是太贵,骑着小电驴误入九江市中心的大中路周边,然后回到烟水亭周边换到回酒店的车。这段经历让我逐渐对这座城市的空间认知被建立——这实在也是座小城,只是江湖特别多的小城,顺带着,道路也特别曲折。一条昌九快速路直直的划开城市,让这座本应留存众多诗意的城市变成一个个地名。于是乎我想对两天后是否要去景德镇我也有了答案:不去,甚至要更早一些返家——既是因为要开组会,也是因为自己想要去看到一些不一样的景色——当然是以人文景观为主——然后给自己更多时间来“近距离地总结”。

  有关城市或许就说这么多,然后上庐山的一路,或许是因为自己走的是更为传统的到汽车站,然后到北门(现在没有直接去庐山汽车站的大巴)转观光车到牯岭,这一路的感受远不让人满意。当然,这可能是由于从一开始我从酒店到汽车站,刚好错过了一班公交车于是乎硬生生地等了二十多分钟,然后到汽车站又等了二十多分钟,弄清楚自己花了将近十块钱买的票只不是能乘坐不到十公里。然后景区前揽客的人自不必说,不知为啥,总感觉自己有点亏。尽管自己最后还是按照正常的票价买到了观光车票,然后坐上了一辆只有我和司机的观光车上山。上山的时候正是日落时分,但口罩的憋闷以及对一种新环境具有的陌生感让我的感官缺乏感受美的能力,或者说,让这一切似乎都变得有些理所当然。可能在这之下的评价也是不公平的。

  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大概只会让人社恐而丧失对美的感知——谁又能说,那美景是一成不变的呢?

January 10.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或Tape提问箱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