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人们会说起的一年,
这是人们说起就沉默的一年。
老人看着年轻人死去。
傻瓜看着聪明人死去。
大地不再生产,它吞噬。
天空不下雨,只下铁。
(《这是人们会说起的一年》,[德] 布莱希特,1940;黄灿然译)
最近的事情变得太快,让人在恍惚之间惊觉时光的流转。在一众课程推迟了DDL,或者略微修改了考核方式之后,感觉之后的两周也算是那么死亡——但是或许一个挥之不去的阴霾是疫情,尽管对于我这样年龄的人来说,或许就是一场感冒,但感冒也是不好受的,尤其是在期末周。br/>
这篇博文拖了三天,主要就是因为这场“感冒”——毕竟不检测,就谁也不会知道得了什么病。尽管现在仍然喉咙痛,但至少在白天还是能够“正常思考”的了。但是拖过这三天对于期末周来说几乎是不可接受的——但是也不是说没有什么弥补的余地,毕竟只要我今天把明天需要的三项ddl:两个Pre和一个评议——25min,那也就是大概五千字——的稿子写完就没有任何影响。今天耀眼的朝阳也是极适合人做事情的——或许需要提及的是,也正是在这三天,全国经历了一轮大风降温天气,遥远的东北最低气温降到了零下四十多摄氏度,即便是我所在的小城,夜间的温度也降到了零下。这实在是不寻常的天气。而谁又能说,我们所生活的,是寻常的生活呢?br/>
谈到生活,首先肯定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有几天没有真正意义上地“下过楼”了,但是从我家的窗户里仍然可以看到,门前本应是繁华的街道,一天天地萧条下去——以往这样的情况只有在春季的那几天才会出现。这两天的一条主要新闻叫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知道这个不仅有赖于公众号的推送,;也得益于在家时每天晚上被动收听的《新闻联播》。而当我日益明显地发觉,我似乎对那些表达越来越感到质疑的时候,我忽的有一种逃离的冲动——而就在两周之后,就是新的一年,而我需要面临“去哪读博士”的选择。之前这个选择对我来说似乎是明确而笃定的,那就是继续留在这座园子里——而我也很确信我能这样去做。但是是否要去尝试一条少人走,不确定性更高的路呢?我不知道。br/>
而如果在这个时间点回望的话,会发现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其实我回到家,也就只是短短的两周。但是显然,这两周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以至于似乎硬生生地划分了两个时代。这种“近距离的时代感”或许是历史学人去理解百年前的同龄人所特别缺乏的,因而,也是特别宝贵的。在这个意义上,感受要先于表达。但是“先”并不代表着“不”。这三天因为做不了事情,在翻汪晖老师的《死火重温》,昨天因为一篇推送,又开始翻戴锦华老师的《隐形书写》。我发现这样的话,我这个学期的阅读忽然之间完成了一个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八九十年代的一个闭环,而我即将要做的两个pre,则又是促使我回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毛泽东的思想发展历程之中去进行思考。里面当然有很多今天来看也不觉得过时的话语,但是在当时那种更为粗粝而精微的现场感,却是我觉得今天来读,尽管能够结合当下的语境有着感觉,但是再也找不回来的。br/>
那么再说到学习,上周其实主要做的就是一个课程pre,然后还有帮老师准备了周五的研讨课。上周也是这学期pf结束以及下学期本科生选课的时间。这些内外部因素加起来促使我不得不去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一堂好课?”,或者说“一堂好课由哪些因素构成?”——当然后面的这个问题还是有着还原主义的倾向,换言之两个问题可能还不是完全等价的。而我现在能够给出的回答或许是,一堂好课最重要的还是在于老师,助教,归根结底只是”助“罢。同理,一堂好课最重要的在于知识——而且是那种可以被学生听懂,能够让学生感到“有收获”的知识(注意,这并不等于这门课“有用”,否则就不需要大学,只需要职业技术学校了)。教室天然是带有某种权力关系的,或者说,空间带来了一种目光的凝视。师道重尊,这话我想还是有些道理的。但是在面对知识的时候,老师和学生双方又都是平等的,需要共享对知识的开放与探索的精神。——而不难发现,这所有的讨论都无关“成绩”。所以或许还得思考的是,同学来上这堂课的目的是什么?需要认识到这个答案可能不是知识。那么,什么又是教育呢?或者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教育/达到教育的目的呢?br/>
没有答案,或者说,就算有答案可能也只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成立”的答案。即便教学水平高如我院副院长,也还是会有学生对其课多有指摘——当然,不是说没有批评才是“好”,而是,但我们本身处在一个对“好”的标准并不统一的世界时,做任何事情都可能是“不好”的,但是你又无法以一己之力去改变这个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这个时候这个问题似乎就悄然转变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在这个变动的世界我们如何生存?”必须要指出,这是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够深刻觉察既有价值与信念被冲击,然后尚在重建中的社会,用一句“政治正确”的话来说就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经验,但经验也不能“药到病除”。而这种不确定性才是让人最无法忍受的。br/>
但就和每天“太阳照常升起”一样,“摸黑赶路”会让人感受到自己至少是在向前。
December 18.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或Tape提问箱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