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出逃·Day5-7/5.4-6 青岛
今日行程:
5.4 栈桥、圣弥厄尔教堂、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
5.5 五四广场
5.6 青岛党史纪念馆(海关博物馆)道路交通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葡萄酒博物馆、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青岛山公园、革命烈士纪念馆、海军博物馆(小青岛)鲁迅公园
一些未完待续:德国领事馆旧址、胶济总督府旧址;八大关、青岛博物馆、青岛城市展览馆、崂山、中山公园、信号山公园、青岛邮电博物馆、观象山公园、青岛美术馆
上回说到晚上十点到了青岛,乘上将近是末班车的地铁到住处,其中还差点被青岛的道路规划弄晕。不过到了住处才发现我原来不是最晚的——还有一位同学要晚上十一点才到,还有一波因为错过了白天的高铁,不得已改签到一班“红眼高铁”,到达青岛北已是凌晨两点半。不过这些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一进门大家只是在自顾自的玩游戏罢,在济南逛了一天的我也很累,放下东西就洗澡,然后写了下后天要交的作业的草稿,就已经到了一点半,实在不想再等就自顾自地睡去了。早上八点半起床——这实在不是一个很早的起床时间——竟然大家都还没醒。看着窗外的高架路,心想着下楼也肯定寻觅不到早餐店,那还不如直接点个外卖。没成想外卖竟然直接送到,也没提前打电话,这下把全屋人的清梦打扰了。无妨,接着写作业,等着大家一起去吃中饭。
中饭在一家网红餐厅——大概如果真的要说的一座城市的美食,作为游客还是只能依赖大众点评与小红书,而我又恰恰不用这两个APP——十二个人直接把一个大包厢给坐满了。毫无疑问,作为一座海滨城市青岛的美食特色也是海鲜——小龙虾(这个倒不只是在海边才有)、牡蛎以及直接清蒸的八爪鱼等等。我是不太吃海鲜的,不过这顿饭给我有了一种“海鲜自由”的错觉,这也是我这几次旅游之中吃的最“豪华”的一餐了——还好是大家AA,不然我是说什么也不会选择这种店铺的。退一步说,可能自己在旅游的过程中就真的不怎么重视“吃”,之前朋友又给我推荐济南的锅包肉店,到最后也没去吃。可能在这样一个食品工业高度发达的时代,吃也可以只是具有饱腹意味的活动。敢情这旅游还有另一层作用那就是减肥。
吃完饭就在中山路周边逛——圣弥厄尔教堂、栈桥和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在这一段是没有什么公交车的,或者说公交车的站距很大,而设站与景点之间也多少存在一些距离。而到了之后我自己去探索青岛的时候才发现,不只是公交车有这样的问题,地铁的设站更可以说是了无章法——当然也可以理解,因为地铁一个是要大站距,另一个土建规模也限制了其在这样的老城区之中的设站。这一区域作为青岛地铁最密集的区域,出现了几处交而不换,以及断头的现象。而由于地势起伏,青岛老城区又是没有共享的,这无疑给个人旅游又添上了一层困难的因素。不过如果是团体出行也不需要考虑那么多,毕竟三四个人坐出租在短途可能与公交的费用相差无几——之后我也也是从他们的联络看出他们也大多采取的是这样三四个人抱团的方式。这种大群体之中因为种种因素自然形成的小团体的现象倒真是很有意思。
一群人出去,尤其是队伍里女生的比例不低,那就不难想象旅游的意义不是“看”景点,而是拍照片。这当然也无可厚非,只是会让我更深的思考旅游,空间的位移究竟带给我们怎样的意义,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怎样带给我们这种意义。有研究生学长告诉我利用进去查的不严用本科的学生证买学生票的方法,试了两次,成功了但总觉良心不安。圣弥厄尔教堂应该还是在远东挺重要的一座教堂,现在也还在使用,不过里面廉价的塑像总给人一种不知名的“接地气”感——毕竟在大陆讨论宗教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过于敏感。真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不是教堂的外立面,也不是教堂内的琉璃窗,而是教堂入口处的天主教塑像与国旗奇妙的同框。天雾蒙蒙的,更远方高对比度的楼房都隐入雾中。这当然不是宗教的,但何种程度上我们在通过什么塑造精神气质与信仰呢?这绝不仅仅是一个话语问题,而是一种基本的焦虑与理想问题,而随着近代以来西方的冲击与现代化的进程,本来平面的思想之中被加入了这样一种超越的层面,换言之,就是天然的有了一个参照系与对比对象,做什么都在有意无意之间与此产生联系、互动与对话。这也当然不是后现代的虚无与解构所能解决的,精神世界总是需要有些依凭。
随后散步到栈桥,其实这个街区真是应该好好走一走,尽管在疫情的高强度管制才结束不到一年的情景下这街区显得有些萧条与破败——这在晚上来的时候给人的感受更明显,让我回想起在雅典走夜路的感受——也是一个很好的观察城市更新演替,特别是西式的城建基础与中式的管理互动的过程。这周边应该是有老舍公园和邮电博物馆的,只是一起行动,我也不好突然说自己一个人要去某个地方。到了栈桥,正是青岛一天潮位最高的时候。我也不太明白到底哪里是栈桥,或者说栈桥究竟有哪里好观赏的——或许吹着海风、听着涛声就够了。沿着海岸一路走到德国监狱旧址,殖民、白色与红色在一处汇聚,能够感受到一座建筑之内多种解释的丰富可能——尤其是被有意无意忽略是新中国建国之后的使用史,毕竟这座监狱成为旅游景点,只不过是最近三十年的事情。哇,这样一说三十年倒很尴尬,不长不短。这些都注定这座监狱,正如青岛这座城市,都无法被简单放置在一个名为“党史”“建国史”等的简单框架下讨论,而是需要充分看到这座城市的历史经纬以及发展历程。这其中是不缺乏意外的联系、发展的顿挫和意外之喜的——也正如对这座城市今天的认识,从不应只是经济、政治地位等看得见的“硬”层面。旅游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积累对于一座城市的感性认知,功利的来说,我去过的地方在出现在史料中,都会让我格外关注两眼。
没吃晚饭就回了房间,之后的二十四小时我都在房间里赶一篇论文——也不是赶,只是在之前的一篇论文上进行修改。对着窗外茫茫的大海与快速路的车流,我前所未有的感受到“你要写什么”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毕竟,文字只是承载思想的工具——当然,文字的排布本身也会影响思想的表达,甚至在这之中自产生思想。而在旅游中赶作业,这样的经历于我来说也不是第一次了。换一个高情商的说法,这或许可以说是日常逻辑对正在进行的“生活体验”的一种干涉,从而使自己的眼光能看到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与日常不同的很多方面。晚上五点,终于感觉这篇论文能够拿出去了——尽管我自己知道这刚刚过了字数下限的论文的内里仍是不知所云。什么叫做沉淀、什么叫问题意识,应该是从读书的那一刻就开始,不是为了赶时间而浅尝辄止地记录感受——那种感受一旦失去了承载的环境就会转瞬即逝,而是慢慢的,一个字一个字地积累与思考。只有这样才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负责的方式。但是时间与周围的环境都不太能够允许我这样做——希望在这个暑假之后一切都会好起来,但是那也只是改变了外在的部分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总还是会变得棘手起来,关键的改变还是应该从自己出发。
因此,我错过了他们一整天的行程,听说他们早上去了啤酒博物馆,下午在八大关。一天之后,我一人去了啤酒博物馆,顺便去了葡萄酒博物馆以及一战遗址公园——在炮台山的山顶,我也能够远眺到八大关,更不用提在烈士纪念馆的门口,我看到了一幅尽管在暮春,对比度仍高的像是一幅油画的场景。但那些都只属于我自己,没有集体记忆——我真的需要这种集体记忆么?
当然可以说这种想法是“自绝于人民”。自己最近在准备一个讲稿,主题就有关人民。我当然知道这个主题可以变得很敏感,当我只是冥冥之中想到杨奎松的《“边缘人”记事》和《忍不住的关怀》。我当然不会认为自己是一个那样的知识分子,但我也能够充分感受到自己与大多数人之间所具有的不同。换言之,我越来越感受到我不需要那么多“无效社交”,不需要去了解身边每个人的生活,我只需要去为自己去努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之中如果还能满足他人的期待就是最好。我知道自己的能力,现在的问题知识,我如何去发挥这种能力,并且扩展自己能力的边界。
而这需要时间,需要独处,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意愿与行动。写完之后我就发给了导师,因为是院内的一个论坛,大概导师也没怎么看(都在旅游)就直接让我交了上去——至于之后会发生什么,那就是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掀起的波澜,而那的前提是首先“回归日常”。说起来,自己突然想到这个“出逃计划”也正是自己过去的两个月的状态实在有点“太不对劲”的产物。旅游本身并不能改变自己所面临的外在环境与压力,但是至少可以让我暂时的逃离,让我能有更好的状态去面对接下来的挑战——而很明显因为自己上个月的拖延,所面对的挑战其实是要比上个月的情况更严重的。于是乎自己也更需要做出改变。我从房间出来走到公交站,看到阑珊的夜市,坐公交车到市政府——对面就是五四广场,感受着强劲的海风,看着深沉的海水,独自走着,再坐上公交的末班车,打卡了青岛站,回房间。
我不知道与我同行的那些同学会怎样看待我的这种行为。我早早的睡去,又早早地出门。我玩着原神,看着他们玩“小姐牌”——一种酒桌游戏的变种。我当然可以将其叙述成,只要能够凑够一桌人,干什么都可以是欢乐的。但是我现在所要的并不是欢乐——当然我知道我缺少欢乐,而是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与思考。与他们的交集,大概只限于帮忙存行李吧——这也是我看到他们剪出来的旅行Vlog,封面上竟然还提到了我(尽管里面并没有我,因为没有一起的行程怎么会有照片呢),心里莫名有些触动,但很快又坚硬起来的原因吧。我从房间出来到路对面的公交站,沿着高架路的下层到邮轮母港——一座很气派的建筑,旁边是海关博物馆,只是不对个人开放。然后公交车一转弯,绕到一个类似城中村,但明显又要更加整洁和有序的老小区,zigzag一阵之后跨过胶济铁路到了党史展览馆。这一天的行程我整个都没怎么预约,因为不知道自己这一天的状态会如何。党史展览馆,一听也是不会有什么游客专门来的地方,我去的时候刚好有一个团在参观,想必也是某个党建活动。我临时做了一个不是那个时段的参观预约,没想到门口的保安大叔也没说什么,只是叮嘱我不要在展厅内拍照——但是我看到那个团都在拍,里面的叙述也多限于党史书有的内容,于是就大胆体验了一波破坏规则的惊险。因为对党史多少还是有些了解,而且展览颇有些“头尾重中间轻”——大概也是因为中间面对大众来说,只能语焉不详,很快就看完了。顺便一提,我发现讲解员也基本上是在“照本宣科”,也就更没有了参观的兴趣。大概是我的到来让保安大叔感受到了自己这个岗位的意义(以及行使权力的快感),走的时候还跟我说“嘿,就看完了么?”我没回他,因为间隔二十分钟一班的公交车马上要到站了。在这之后我去了道路交通博物馆——依凭是中国第一个现代的汽车客运站。这个客运站还在使用,只不过改做了青岛市内快线的发车地,我在的半个多小时中,也没看这个站发出什么车。博物馆的管理人员也是这个客运站的值班人员,还小心的提醒我这个博物馆有三个展区,不要漏了。展览还是很有意思,基本还原了中国道路交通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令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倾斜的公交车的展区,真的能够让人感受到不常体验的转弯所带来的晕眩感。展区里还有一个特别的“红石”展,讲的是如何将青岛的石头运到北京以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也颇有意思,至少能够将这件事情的历史意义和技术方法讲清楚。不过也必须要说,这个博物馆出来,也能够让人感受到这个区域在百年前所发生的变化,至少是迅速的萧条。我到的那天是五一节后上班的第一个工作日,于是并没有什么人来这里——估计即便是五一假期也没有什么人,下到公交车站倒是很热闹,因为是几条路线的公交汽车的终点站(话说青岛公交现在很多要么是环行,要么是只在线路的一端设置首末站的形式,而且青岛公交的配车大部分真是颇有时代感,好在间隔还不错),有着一股市井的气息——当然,主要的构成也还是中老年人。
青岛的街道很有意思的便是这种很明显是建国之后国企形成的社区(我到的大概是四方的老家属区那一块),以德国为主留下的租借地,以及城市开发所形成的高架路的交错。这也形成了,只要不是高架路其实都还是非常步行友好,并且光是欣赏建筑和风土就足够有意思的格局。而公交车就是在这三种类型的街巷中穿行。从道路交通博物馆到啤酒博物馆,我没想到啤酒博物馆现在仍然是青岛啤酒的生产地之一——展厅一部分是历史,另一部分是啤酒上的生产技术,甚至有一个展厅直接是让人隔着玻璃看到啤酒的装瓶和包装。当然里面也有很多体验以及文创(包括特供啤酒和餐厅)的元素。博物馆外也很自然的形成了酒吧和夜市一条街。作为工业博物馆来说青岛啤酒博物馆无疑是非常优秀的,也正好是给一个团体拍照以及体验的地方——毕竟体验累了正好有坐的地方以及吃的。当然对于我这样一个人的旅行者来说,这里也就是可以速通的地方——当然这不影响我对其良好体验感的评价。然后到葡萄酒博物馆,我看到来的路上有好几个已经有些许陈旧的“AAAA级旅游区”标牌,心里还小期待了一波,但我没想到这个标牌更应该解读的是其“陈旧”的一面,以及如果真的是如啤酒博物馆那么有体验感的话,也就不需要这么多标牌了。我在葡萄酒博物馆的整个过程中,可能整个博物馆里就只有我一个人吧——大概这个博物馆也不应该在青岛,而应该在烟台。博物馆是模仿葡萄酒的地下酒窖——也真的有一部分正在承担这个功能 。但是与啤酒的生产过程不同的是,酒的窖藏显然是没有什么可供观赏的,而葡萄酒文化如果只是标牌,那也没有多少开发的空间,令人感到新奇的是最后的品酒环节,但是或许是因为人太少,调酒师(姑且这么说吧)只是拿起桌上的一瓶葡萄酒给我倒了一小杯,然后回去继续玩手机,顿了几秒才想起说,“嗷你喝的是xxx款葡萄酒”——其实如果多一些人的互动与交流或许体验会更好吧,但是可能人就是最大的成本。
从葡萄酒博物馆出来,到了一个居民区的后院——原来这个博物馆就是在这个居民区的地下。我不得不折回去,再到一战遗址纪念馆。这个纪念馆相比但是纪念馆就有趣得多,因为其最少在另一个层面上,也介绍了青岛被殖民的历史及其对青岛近代历史所产生的影响。然后登上炮台山——我最终没有找到德国炮台,但是却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信号山、观象山以及青岛的海。随后我下山到动物园公交站坐公交到烈士纪念馆,也更能够感受到历史中人的鲜活——这伴随着我自己所感受到的,在两天的阴雨之后的阳光普照的场景,更令人心情愉悦而留下深刻印象。值得一提的是,烈士经念馆的前方正对的应该是一个香火很旺的寺庙,然后我从烈士纪念馆出发,因为时间不够就直接打车去了海军博物馆,照这么说来,一个下午正好是沿着青岛近现代的历史走了一遍。
海军博物馆里还是有很多好东西的,特别是停泊的鹰潭号等舰艇,以及展览中大开大合的器物与介绍。这大概也是一种自信——本来下午四点有一场核潜艇参观的,我约得晚了,没抢到名额——当然,我自己也不是什么军迷。海军博物馆出门就是鲁迅公园和小青岛,也是欣赏青岛海滨风光的好去处,而这就是明了历史之后,能对现实有更多感念的源泉吧。也正是在这里我重新与他们会合,一起吃过晚饭,然后往青岛北站赶去——正好是青岛的晚高峰,一个小时的时间从青岛站附近到青岛北,其实最稳妥的方法应该是坐上一班从青岛站开往青岛北的火车然后站内换乘。但是这种操作一个人玩玩可以,但是一群人就组织起来难度太大。然后我们兵分三路,两路打车一路地铁,好在最后都有惊无险的赶上了(也得亏前序列车晚点,而这我想了想,可能是图定晚点)。走上的高架路正好是新冠高架、四方高架和环湾路,能远眺青岛港和大海,伴着落日的余晖,让我想起之前从伊拉克利翁飞回雅典的日落时分的航班。青岛北也不能说大,我这趟列车是青岛北一站直达北京南的标杆,运行时间是非常刻意的2h59min。而在途中我才逐渐加深了对这“刻意”的理解——走胶东机场联络线,以及在济南枢纽上的是最高时速250km/h的石济客专(济青高铁在济南东正线对接的就是石济客专,而如果要在济南枢纽上京沪高铁,必须走大明湖-济南-济南西的径路,而这显然线路标准比石济客专还要低,以及到济南西之后还要经历黄河大桥的限速点,得不偿失)。列车晚点五分到达北京南,回到寝室已经赶不上最后的热水时间。算了算,这次旅行大概花费三千元,其中交通、住宿与玩乐(门票、吃饭)大概各占三分之一,想必在这个火热的五一假期,这个花费还是可以接受的。整理完照片,这次旅行也就到这里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May 8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或Tape提问箱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