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梦见自己在做梦。自身不知所在,眼前却有一间在深夜中紧闭的小屋的内部,但也看见屋上瓦松的茂密的森林。
上周五做完pre,摆了两天,知道了开题日期,也被拉进了暑假实践群。这学期上的课也都逐渐接近尾声,知道有三个硬性的DDL。不过从上周五到今天,自己真是处于一个“什么都不想做”的状态,自己也尝试直白地将自己这种状态告诉导师,不过回到寝室就开始后悔,因为这明显是对改变“无所助益”的。于是紧接着导师就给了我两个大活,一个还挺急的,自己可能需要先完成那一个然后才能忙自己的开题——毕竟在我导看来,大概自己的开题只需要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基础上是随便改改就可以。最近也是从博士到本科生的毕业季,同时随着高考的到来,新一年的招生宣传和招生团队的组建又开始了。站在这个时间点上,我突然发现自己三年之前本来有一个降级的选择,也在一年前有直博的选择,但那些都成为了历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人的内心是需要有一种安顿的,这种安顿或来自对集体的认同,或来自对自己的确信,但唯独不应来自集体给自己提供的虚幻的身份。换言之,即便是对集体的认同,最终还是需要归属到自己与集体的关系。集体主义并不是坏东西,但是,“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如果一个集体至大无外以至于个人没有自主行动的空间的时候,这个集体不论外表多么庞大,话语多么具有鼓动性,也终究会变为一具躯壳。
由此就不得不说一年多以来我始终有意识的我所处学院所给我带来的尴尬。我知道在如今的中国这个体制的存在,以及其所支持的那一个圈子,可以说是最为污浊的存在之一。可笑的是,这个体制又承担着最为光明而正确的话语论说以及教育的工作。而我也知道我本科的经历给我打上的标签,可以说那是一个完全相反的传统。但,统合在看上去似乎没有意义的“学术语境”之下,他们都是很重要的知识与思考传统——当然啦,是脱离了那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之后的。
今年的招生宣传片不出意外的又引发了许多讨论。我很早就知道这部影片的编剧,甚至自己还曾经有可能“以自己作为方法”,在宣传片中以某种形式出镜。坦率的来说我对这部宣传片没有什么感觉,只是觉得对于PPE的同学来说这宣传片可能有点过于写实——当然,这意味着对于更大多数清华生活一种傲慢的忽视。过了一天,一篇借批判这部宣传片以抒发对内卷之情志的长文在朋友圈刷屏。毫无疑问在期末周的语境下,这推送是极具有鼓动性的。但如果没有记错(推送里自己也提了),四年前有关“内卷”的讨论就是由这个公众号而起。这不禁令人怀疑,毫无疑问四年时间已经可以改变太多,但这套话语即便仍然能够让人觉得一针见血,但已成为浮皮潦草、敷衍塞责的代名词。在朋友圈里我也看到了对这篇推送的一些不同意见,当然都没有问题。只是我对自己的发言与立场却越来越谨慎起来,最终发的是《颓败线的颤动》的第一段,而这又是需要“文本细读”,或者说,发这段话的意义为何本身就是需要去细细追问的。这自然不是一种懦弱,只是了解了更多就会发现,是否提出的是一个有解释性的框架,本身就会影响对问题的解决。当然可以说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结构性的,只不过那是用一个更加宏大的话语去掩饰本身就已经是虚浮话语的尝试。在这样一个“问题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的学院,我第一次能够有自信的说出我与这里格格不入的所在——学术给人一种逃避的空间,不去直接面对这些尖锐的问题,而是通过细致的梳理与理性的论说,去看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并在十分有限的意义上给出自己的判断与解释。而历史在这之中无疑扮演着一个更加特殊的位置,那就是尽管研究的观照当然是现实,但是研究本身却是对现实的疏离——以至于,我只需要关心百年前的真相,不加解释、不加评论地还原即可。当然你可以说,选择说什么、怎么说本身就已经体现了自己的观点。但在绵密的修辞术下,这种观点的表达可以从危险以变得安全,而这前提是提高了人对观点的阅读与理解的门槛。而这又恰恰构成了对群众/人民观念的悖论。或者说,中国革命的历程比起西方更加集中地体现了“领导人民”与“教化人民”之间的张力。尽管在一定时期这样的张力能够通过绩效、话语与民族主义情绪等消解,但本身这是具有根本性与解释力的。而这再往前一步,或许就进入到政治哲学,需要去追问“何者是善”。
在这样一个民粹横行,高度对立的年代,我当然不会对理解与沟通,尤其是赛博世界上的有过多的奢望,但我想至少需要去坦率的承认这种张力,或者说,意识到自己所具有的有限性。当然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表达不(应)是为了获得认同,批判本身也不是目的。只愿在口水仗之后,都能有自己满意的现实生活。
May 31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或Tape提问箱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