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长别。
上两篇说的都是一些有关当地“比较负面”的内容。但这些问题可能也不只是这里所具有,打个比方,如果说在印象中雪域高原如此圣洁,洁白无瑕,在过快的现代化伴随着“外部因素”的闯入下折射出奇妙而诡异的色彩。一共四周在西藏,一周适应、两周实习、一周调研。如今我正在高速上,前往拉萨与林芝,在最后一周的周末以旅行为这段经历画上句号。因为我知道,如果不是这次机会,让我一个人的话,我可能对这里一辈子也不会涉足。这里的景色,相似但又富有变化。在很多时候我不知怎样用语言描述,但更多是不知道如何思考。西藏的历史与现实赋予了这个地方足够特殊的性质,生成了复杂的现实与理论问题。哪怕是一个月时间,我仍感到留给自己更多能感受到的是问题。如果实在要说感受,是失望以至于绝望。不是这里的人不热情,也不是这里的景色不美丽,而只是自己深感想象力的贫瘠,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个地区已经凝固成过去的历史,无法想象在传统与现实交错之间此地如何保留过去的文化与传统——甚至严重一点说,此地如何具有此地的规定性。或许,现代本身就是对这个地区的一副甜蜜的毒药。
这个地区的爱国爱党的宣传语很多,但是越多的宣传语在我看来,似乎就更为确证我对这个地区民族以及文化问题依然存在的判断——所描述的美好世界,一定是暂未成为现实的,而且是在现实之中暂时不能改变的——否则为什么又要去触动最为复杂,效用也最不可测的人的观念呢?而这或许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我们姑且应用官方的语汇,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之中,不论对自身还是对这个社会、这个国家都提出的严肃问题与挑战。
举一个例子吧。不论是高速(这里应该叫“高等级公路”,因为据说是没有达到高速的标准,所以雅叶高速在西藏已建成的部分都尚未收费)还是国道上,一排排严整的军车都在提醒我们这里仍处于紧张的局势之下——尤其是我实习的地方(Y县边境与印度接壤,16年的洞朗对峙就发生于此),以及我们所要去的林芝(林芝和山南与印度的边界,用仍笼罩在所谓“阿鲁恰什尔邦”的阴影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阿里地区的“达拉克地区”就平安无事)。但是我没法说这是“一直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我只是在想,战争就应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国与国之间的争斗,但是什么又是国家?边界是最能够体会到一根线就划分了人与地的荒谬的,这个地方错杂的历史与多元的文化,让许多判据也很难有自信的说出,从而成为暴力之下柔软的问题。
穿过将近六公里的米堆拉隧道——哪怕在拉萨城,由于南北山的阻隔,隧道也并不稀见。前几日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访问西藏,我看到有解读称本应更关注民族和宗教问题,却破例提到了川藏铁路的修建。这当然有关国家实力,但这究竟会对当地带来什么?从实习地到拉萨再到林芝,这是海拔不断下降的过程,也是让我感到现代性不断完满的过程。从发展的角度,这当然能够分出高下,能够用冰冷的数字将三个区域的差异抚平,以至于能够进行对比,作出判断。但这三个区域给人不同的感受是真实的,也是数字、文字描述甚至是照片所不能带给人的,隔着或许就是“亲临”的意义。
不妨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米堆隧道。米堆山本是拉萨与林芝路上海拔最高的地方(五千余米),但是在隧道就只有不到4800米。出了隧道之后还有连续12km,坡度为4%的连续长下坡。必须要说,这次实习我感到自己收获最大的是对自己车技的“实习”——尽管自己只敢在不是那样崎岖的国道上驾驶,但仍然能够感受到自动挡车操作像玩具,。过了隧道就是满眼青葱的绿色山体,我们正是行驶在尼楚河支流的河谷中。这景色与昨天从实习地到拉萨的路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直接的,你不会看到这么多的绿色。而是被夏季的暴雨侵蚀而成的一道道的“伤疤”。在这地球上住年轻的地质活动单元,你能够看到极为典型的节理、褶皱与断层的痕迹。当然,这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是自然在诉说其力量与掌控力。尽管并非某个具体的实体,也并非与人类全然对立,但需要承认是有一些在我们的控制,甚至是想象之外的力量。而我们只是能抓住并且改变我们能把我,确定的事物。
没有人会喜欢不确定性,以及承认自己的无能,但这就是现实。登临与观看,我想也是一种自己与自然的互动,有的时候,这是一种原始的征服欲的体现,而更多时候,这是一种将自己沉浸入自然的尝试。正是因为我们已经在人造的樊笼里迷失过久,才会需要花如此大的精力假模假式地去重新“亲近自然”。这个行动本身是与自己的身体有感应的,是一种浸润与感受,是一种去主体化而将自己复归于客体的放空与无力。说来也奇怪,在这个高扬主体性的现代,享受反而是通过取消主体性来完成的。或许也正是由此,这才在现代如此稀缺而宝贵。
某种意义上,构成西藏特殊性的是其瑰丽的自然风光与奇异的人文文化;而这从另一个角度上也正证明了其与现代所拥有的距离。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这一个月在西藏的经历是符合我对“原始”的刻板印象的,但却让我更深的思考现代与原始的关系,或许这可以被概括为“原始的淳朴与现代的傲慢”。也正是因此,我们或许从未现代过,却装作现代对传统趾高气扬,这不得不说是莫大的悲哀。
July 28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