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无韵的诗行


造在地域上的天堂。

我们首先来看《子夜》的开头。


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苏州河的浊水幻成了金绿色,轻轻地,悄悄地,向西流去。黄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现在沿这苏州河北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风吹来外滩公园里的音乐,却只有那炒豆似的铜鼓声最分明,也最叫人兴奋。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吿,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燐似的绿焰:Light,Heat,Power!

我是大一上一门文学课的时候读到这段文字的。我很喜欢这段文字。这也代表着我对繁华城市的某种刻板印象。前天,我与一位发小在小城见面,我才发现自己原来归家,也有小半个月了。我也当然知道,这个Blog刚刚经过了自它诞生以来最长的一次断更。我觉得这没什么可“辩解”的,连带着自己这半个月聊胜于无的产出来说。你说我在玩吧,又似乎确实没有。我想之中最大的问题出在这半个月之中,自己去了三天长沙。那三天我见了四位同学,第一次如此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有对自己的生活、时间与行动有完整的掌握。但这种掌握又似乎是虚幻的,因为一方面这让我看到了正在工作的同龄人所拥有的不同的,俗世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已经不再熟悉这座我曾经呆了三年的城市。“皆若空游无所依”,或许有人可以从这之中找到自己的意义与归宿,但对于我而言,我不希望,但或许之后不得不接受将自己的生活安顿于此——不论哪种,似乎都现在看起来对现在的我而言是一种幻灭。或许这就是现实。

然而为什么这一篇会起这个题目呢?或许是因为在长沙的几天,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命定,一些地方重复去了两遍。这让人特别能够感受到空间的相似下时间、人与心境的不同所能够带来的改变。甚或有些地方我之前还机缘巧合短暂的生活过——姑且将其称之为生活吧——抚今追昔想说的很多,但真正到了地方,乃至打开电脑,却发现表达不出来——或许这也是不属于表达的。

而我现在自己又选择到广州,在推研系统已经快开启一周,而我既没有准备,甚至连报名都还没有完成的时候。表面上,我跟大家都是说的“去查档案”,我当然也确信在这里能查到很多资料,但却加深了我对自己这个暑假一种强烈地,身处在“悬浮”的生活的感觉。我知道,这些生活都是从物质上来说极度丰足的,但却终究不是属于我的,或许也并不是现在的我想要的。这仿佛是一种嘲弄、一种诅咒。或许姑且套用海德格尔的说法,这是一种“被抛”状态——而什么是自己“在手”的呢?

我孤身一人选择挤晚高峰的三号线到珠江新城,从花城广场走到海心沙,再绕广州大桥下到广州塔。我当时还没有迟钝的意识到,这是我目前见过的最高的建筑。但这却将我的思绪拉回到四年前的伦敦——很难说这两个地方有任何的相似之处,但过往时间就这样在脑海中交叠,而我只是走过,淡淡地告诉自己,回不去了。

连我生活时间最长的小城,这次我都没能停留超过半个月,甚至还需要临时起意挤出一天时间往返,甚至这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之中还有几天打断。而这些,没有任何人强迫,都是自己的选择。而自己,又真的能够完成自己的期望么?在经行方面,或许确实,我可以相信自己的行动力;但在思考方面,我却越来越感受到自己的懒惰与贫瘠。你说是没有能力吧,也不是,但只是不想去做。在小城我很幸运的能够再次见到一位发小,我们沿着江边,从小城最繁华的地方一路溯上,竟少有地走到了我朋友的新家。尽管身处不同城市,也学的是不同学科,但友谊或许就是这样,能够提供一个安全的场域去诉说,去感受,去共情。现在的我知道,表达并不解决事情,甚至于其也如经行一样——只是表现方式从空间的交叠变成了主体的改换——是对人的一种麻醉,一种幻梦,但人需要表达,需要去感受,这让我们确定自己的真实,也让我们至少在痛苦的时候还知道什么是美好——哪怕自己现在在生活的黑暗中缱倦。

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包围着我。我知道对于这个暑假还有很多可以记叙的,在西藏的经历,小城的日常,在长沙看的《四张机》,在长沙的交流,在广州的查档与旅行经验以及“闪击”厦门所接续的十年前的记忆,但这些在暑假的结束声中,在拖了一周的论文之下,在申博的不确定与压力,以及自己回到学校之后“躺”了一周的颓废的生活状态而言之下显得是如此格格不入,或许只能期待之后,自己更有精力,也更能勇敢与成熟的面对、回顾与总结这一切的时候再行追述。我知道,这一定会让这些曾经温热的生命体验变得冰冷、理性、具有隔阂,但我也只能能暂时保留这种遗憾,在这个对于我来说黑暗而动荡的夏末。我甚至不能保证这个博客的下次更新是什么时候,但希望我们还能有再见的时候。你可以通过邮箱找到我的,jackieldyh@foxmail.com

August 13,finish on August 26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