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自我编织的意义


如果能飞翔. 去高高的地方. 撒一张 梦的网. 收集爱的回响。

最近半个月的效率实在不高,基本上是整理了几篇史料,然后靠着DDL把申博的流程走完了。今天又是稿子的DDL,也跟老师承诺了今天会发给她,于是乎我又将自己逼入了黑夜。我看到有帖子说,这样的状态是因为自己已经闲散太久了,可能吧,自己越来越感受到自己近一年完成的工作几乎都是靠着夜晚的高强度脉冲工作完成的。这让我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但却总是让自己,也是让导师不满的。昨天刚结束申博的面试,今天又是教师节,作为一名对历史的研究者,这的确又是一个很好的重新开始的机会,也正是如此让我决心把之前待完成的DDL,不论如何也要在今晚解决。

说到底,这个DDL自己已经拖了两年,而在完成这个DDL的过程中,自己却感到不断在重复三年前大三完成学年论文时的自己。尽管可以说我对现在这个题目收集了更多的资料,但在很大程度上,我自己仍然不敢下笔,这或许首先是“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但这背后其实是对自己这个研究究竟有多少原创性和价值的怀疑。加上自己的生活中其实很少当即的正反馈,自己便愈发感觉活在一场名为“清华”的幻梦中。

我相信我导也是察觉到了这种状况的,毕竟这与我在很多单件事上表现出的高效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约半个多月前,我导开了次线上会,当时的我在广州查档,只寥寥记下了下面的一些句子:


意义也有一部分是自己编织的。

其实文科研究也如同做实验;在这一意义上,团队就是在不同状态、难题的时候的支持,分享成果和兴奋点的地方

对自己认知的更好了解与把握,去观看合萼反思自己思考的过程,明白自己思考到哪一步

通俗性质的书,比如说罗平汉,也是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的,特别是之中的叙事策略,明白“我要说什么”

科研的乐趣与挑战就是创新,“往前迈一步”,这意味着对这个领域以往整个成果的挑战


在很大程度上,或许也不得不想到我导作为一名女性与青年学者,入职的时间与我入学的时间相若。历史学者总是最对时间敏感,相似的时空下,却能够承载如此丰富的故事,这本身是历史让人兴奋之处。我越来越感受到自己对学术的一种兴趣(但可能还谈不上追求)以及自己现在与其距离。但这种距离,更多的是一种“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这座院子能够承载丰富的可能性,而自己在这座园子里的时间,无论如何计算,都大约是过了一半的。只是这种时间的流逝更让人感到恐慌,这种恐慌是来自于一种坐标的缺失所带来的迷惘;是来自于一种愈发感到的自己的日常与梦想之间的不匹配以及身体,或者说是一种无意识所造成的随波逐流;是来自于一种“延迟满足”而带来的对现状的担忧。因此,或许在这时更需要一些“鸡汤”的力量,去让自己重新夺回对自己每日生活的掌控,去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与无限可能,去向重新拾起自己的爱好,去向外更加坚定地“做自己”,同时去表达、去交流。不论如何,梦想还是要有的, 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每天是如何向这个梦想靠近的。

人生是编织意义的过程,也是在痛苦中感受快乐的过程。

September 11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