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河入海流。
这本来是十天之前开的一个坑,但是仅仅是过了十天,自己对这个问题却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想法,甚至于对自己的现在所处的位置有了更深的迷惘。
我十分清楚导师对我的期望,我也在这一年之中更加清楚自己所有的能力,在相当程度上,我是相信自己是有这个能力达到老师的期望的。但是这一前提是自己每一天都足够努力,去实现自己每一天脑海中那一个“想象中的自我”。如果用韦伯的说法,这或许可以被称为某种“理想类型”。知道这种“理想类型”本身是有意义的,因为这至少让人知道努力的方向。但是如果是只知道这种“理想类型”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还需要知道要如何实现它。
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如果只是赶路,或者说,只是单纯地花时间,能不能解决问题。
下面是十天前导师找我谈的时候跟我说的:
要限定研究领域,不能一直走下去。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结构与论证方式:只是present也是价值
状态、现在的问题、自己是如何尝试解决现存的问题的
找别人聊的过程就是把问题表达出来的过程,要十分清楚自己进展到了哪里,问题在哪里,还要走多远。
又过了五天,我通了个宵把稿子交给了老师。在跟导师相处的三年中,这次导师是最生气的一次。这给了我现在一个充满愧疚的国庆假期。我知道自己一周之后回到北京的时候,还是要去面对这一切,去面对这一摊废墟重建。去知道自己的局限,去反思自己这一个月沉迷的游戏,去反思自己这一年来的所作所为。我希望经过这一次我会有所改变,去让自己在这个学期通过大量的写作解决自己的文字问题,去吧自己现在手头上压着的七篇稿子都变成现实,并且在这基础上完成自己的硕士论文。但是这些都不是说说就行的。还是要落到每一天,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然后不断反思自己每一天的状态。
我需要去将自己打开,去沐浴在阳光下,去更主动的与他人沟通,同时保有自己的空间。我要承认自己的不足与局限,去重新做一个小学生。
火车带我渐渐离开令我感到窒息的北京城,我尝试让自己去借助西北的辽阔透口气。
September 21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