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阴山下
照理来说这篇文章的Tag应该是“Inner Mongolia”,但是考虑到只有一篇,而且之后我大概率不会回到这里,也就姑且沿用之前的Tag。结束了额济纳之旅后我登上了开往包头的列车。如果单从路线上看,额济纳是这此旅程中间插入的一个点,可未曾想这成了精华。列车从额济纳开出后十小时到临河,再两小时到包头,再两小时到呼和浩特。这空间关系说得很简单,但由于额济纳一天只有两班火车,且飞机场暂时处于整修状态,便在时间上给人造成了诸多限制。于是乎我在内蒙古使用手机更多是在12306、携程、飞猪与同程上刷票(当然是不推荐用第三方客户端购票的,但是架不住第三方有优惠,而且在临开车时候补取消后,第三方监控车票的功能还是实用的——当然需要吐槽的是12306只支持同时有两个候补订单,且一个订单可选的范围有诸多限制(例如希望同时候补非同城的两个车站的车票,就需要提交两个订单))。当然,从额济纳到包头的车票,本身即是改签过的(事后发现改签并未成功,我只是重新买了一张车票,为此损失了四十多块的退票费),然后我再在车上办了延长区间的手续(这里的“车上”只指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因为经过与列车工作人员核实,车上延长区间并不能保证是同一座席的延长,但由于该车全列卧铺,且包头-呼和浩特为短途且时间不好,车上工作人员同意我在12306购票后,只要铺位无人使用我就可以继续在我原来的铺位上——事实也确实是如此)。在经历这一系列听起来复杂,实则只是在12306上点一点的过程之后,我成功地在早上七点半到了呼和浩特站。
嗯,是需要强调是呼和浩特站的,因为呼和浩特有两个主要的客运站,还有一个是呼和浩特东站,因此呼和浩特又被当地人称为“西站”——这其实对应如今呼和浩特城的两个来源:绥远与归化。粗看这似乎与近代济南十分相似(因为铁路而在老城外出现了一个新城),但细究便会发现这背后有更多民族的与民国政治的博弈。这在我之后或许还可以细细的做一做,可能不会有结果,但至少是了解当时北方区域变迁和政局变动的一个切口。如今的呼和浩特站几乎在城市中心——这也说明呼和浩特城现代发展的特点。从呼和浩特站到绥远城的中心——清真大寺、席力图召与大召寺,公交车只有五六站。而且由于这些地方大多都是仍在使用的宗教场所,所以开放时间也特别的早,让我有一种早起之后“赚到了几小时”的感觉。而一进到这些场所我就发现,自己前两个月在西藏的经历仿佛是为这里埋下的伏笔。之后再到内蒙古博物馆,感受到的文博气息与这种震撼似乎都比不上在这真实的场景中。另外或许还需要提及的一点是,呼和浩特市中心似乎是处于白塔机场的降落航线上的,于是乎我在大召寺的时候,甚至能够清楚的看到飞机的涂装。对这两个博物馆更具体的描述,毕竟我也不是专门做藏学的,只是有一点我印象比较深,那就是在清真大寺,似乎那天刚好要赶上他们讲经还是什么,让人感受到这场所的实际功用与旅游者之间,似乎并不存在截然的界限。不过这之后的事情就比较乏善可陈了,唯一值得说道的是归化城博物馆,本来我以为这是一个挺小的博物馆,但没想到里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甚至让我觉得讲解比后面看到的乌兰夫博物馆和内蒙古博物馆都要好。呼和浩特博物馆也值得拿出来说一下,似乎这个博物馆与内蒙古人民会堂是同构的,就和参观河北博物馆的感受类似,很明显空间设计本身不是为着博物馆的需要。然后是将军衙署,在呼和浩特东西向主街——新华大街旁,本来我的期待是像保定总督府一样,不过里面几乎都是复原的陈列,甚至游人只能通过窗户去看,这一点还是让人不爽的。在这之后是内蒙古博物馆——实际上从乌兰夫博物馆开始,我就相当于沿着新华大街一路向东,最后到呼和浩特东站,坐上开往萨拉齐的列车。
萨拉齐是土默特右旗的首府,也是包头的卫星城之一——两座城市之间有C3路城际公交,这给了我在这游览的自信。为什么会关注到萨拉齐,是我仔细看了看包头的景点之后,发现朋友想去的赵北长城对我而言可能会变成另一场对我遗址欣赏能力的考验,于是我为自己改了个行程——不过这就很绕,因为是先到呼和浩特,然后再反过来到包头,而第二天回北京又必然要经过呼和浩特(十一假期末的机票,加上上涨了的燃油附加真是让人无法接受)。萨拉齐站是标准的两台四线站,站房小小的,颇有意思。很惊喜的是我竟然能在车站旁找到共享电动车,尽管萨拉齐站坐北朝南,而车站本身在主城区南部,穿越铁路的道路也不多,使我不得不绕行一公里多才穿过铁路。萨拉齐主城里有一座敕勒川博物馆,也是属于近年来新建的博物馆。尽管这样的县级馆里就不要想着有什么“硬货”,但流线和讲解还是能分出高下的,而敕勒川博物馆在我看来就属于“还行”的那种。之后是去美岱召,应该来说是藏传佛教在该地区传播的一个重要节点,只不过它恰恰位于美岱召镇与萨拉齐主城之间,两者有9路公交车,但40min的发车间隔加上不定时的发车时间还是让我只能花了九十块包了个车。感觉有点被宰,但还算可以接受。美岱召景区的入口因为十一假期被开在了110国道旁,一进去首先是当地居民自发形成的网红夜市,要我说,真的是有一点拉低这个景区的档次。直到往里面走了五百米,才看到进去真正的正门,看得出来还是经过一番修理的,不过要我说,本来我是对着美岱召本身有期待的,更何况里面还有一个美岱召博物馆,但整个看下来的结果却是大失所望——美岱召博物馆只是浮皮潦草的介绍,而美岱召古城里几乎都是复原的房屋与坐像,最为珍贵的壁画我是没有找到,不如我第二天在包头博物馆所看到的。真正的亮点倒是在景区外,敕勒川自然保护区里,山坡上有一座白塔。受限于自己的返回时间(我抢到了萨拉齐到包头的高铁票,尽管是一段一等座,一段二等座,但由于包头东-包头是短途而且是这趟车的最后一个区间,似乎也没人查票我就没有换位置,说来也是奇怪,包头东-包头似乎总是被锁票)我只是爬上了通往白塔的第一级台阶,但就好似在江孜宗山旁的白居寺塔顶所见的景色,背靠一座更高的山,远眺能见到通往更远方的路,而脚下是宗教,是文化,是人现实的生活——下来的时候刚好将近日暮,牧民放的羊回到笼圈,日暮的光阴很柔和,有一种田园牧歌的错觉。
包头给我的感觉不算好,主要是当天是假期最后一天,而包头站前似乎就是一个大学城,于是乎返校的客流由于多有行李,在包头站前混乱地打着出租和乘坐公交,而公交似乎也未对此增班。朋友把酒店订在了包头站边,倒是方便了我到达与离开。对我而言,包头只是这段路上的一个附属品,当然第二天包头博物馆还是有惊艳到我。不过第一天晚上在众多人中坐上公交去城里吃饭的经历让我实在心有余悸。当然还是要说,那顿饭吃的羊肉和茶汤让我印象深刻,就是那种,只要把里面的烧卖换成杭州小笼包,把茶汤换成莲子糊,在我这里一切就变得异常合理,甚至能够勾起我童年的回忆——为此我还特意多要了一碗茶汤。朋友说茶汤在北京很常见,可能是自己对二环内的老北京太不了解。
最后一天出了包头博物馆下起了很大的雨,有些狼狈的打车回酒店,在站里点了个麦当劳坐上包头到乌兰察布的动车——还是分段买的,也确实这呼局管内车,客流很明显的是包头-呼和浩特与呼和浩特-乌兰察布(集宁)两段。要批评一下乌兰察布站,站内便捷换乘标的很不清楚,安检异常严格(张家口也是这样,怀疑是最近北京要开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小地方层层加码了),始发车检票排大队。到张家口已经是下午三点,首先去了张家口博物馆,是新馆,不过只有基本陈列,而且空间利用率真的是十分低下,感觉与保定博物馆的设计如出一辙——都是直通楼顶的中庭,然后展馆只在建筑的一边。保定还能够让人理解因为对称的另一边是音乐厅,而张家口博物馆对面可是什么都没有呀。然后我本悠哉悠哉的到地质博物馆却发现那里四点闭馆,留给我的时间只有十五分钟(奇怪的是这个博物馆也并没有别的馆提前半小时不准进馆的规定)。在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史上,张家口无疑是具有重要地位的。当然具体到这个馆,我只能说对我来说太简单了,如果作为科普还不错。里面最引人注目的大概是恐龙化石和几座矿石,但真的是对我而言能够十五分钟速通的。出了博物馆发现天色不对,同时也很想早点回到学校,便临时改签了最近一班回清河的火车(吐槽一句CRH5C不能转座、没有扶手以及有两排是面对面的座椅)。朋友对张家口倒是很有兴趣,因为宣化古城、张家口堡和大境门等等。可能对我来说这些只有下次到山西的旅游环线的时候,再来一次吧。当然,张家口还有丰富的近代史资源,例如绥远省的历史,已经解放战争时期的张家口解放。毕竟张家口在北京一小时交通圈里,不像包头那样远,所以也就当给这次旅程留一个遗憾。
回来之后感觉自己的状态还是比上一个月不断在担心完不成论文但不知道要怎么努力要好了一些,与导师也聊了一个晚上。这篇文字写出来的时候,离那天又过了一个星期。我知道,自己在这个星期又是没有什么除了这几篇博文之外的产出的,但是我至少自己在日常的读书会和俄语之中找回了一些学习的状态,导师似乎也对我没有逼得那么紧,自己也是知道手头上的工作要怎么做,惟此,便放手去做罢。
仅以此纪念我可能是最混乱与最黑暗的一个半月。
October 8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