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由过去创造,却能在遥远的未来绽放意义的事物。
论文答辩完,我知道这只是一个逗号,但仍在某种意义上感受到了一种“完成感”。当然,在这之后的一个月,我还需要将其继续细化,变成能够在期刊上发表的文章——那才是做这么久在物质意义的最终实现。最近看各种社交媒体,一方面感到“世界就是一个草台班子”,另一方面,倒也是给了自己一种自信,因为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想法,或许幼稚,或许简单,但是是自己有理有据看材料看来的。在从学位论文——那或许可以被称为粗加工产品的堆放场——到期刊论文的这一个月中,或许我一直在“良性拖延”的,是希望将自己以往做过的事做一个梳理,去重新发现这之中一个个的闪光点以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同时,也是逼着自己重新“动起来”,去回复到一种简单,但令我甘之如饴的生活——或许生活本身就应该是如此简单。
我发现,尽管这学期自己暗下决心说要“好好学习”,但实际上自己出去玩的次数竟是最多的。而这学期博客的更新,也大多是自己在旅途中写就的。我想这或许是一种“特殊状态”,属于毕业学期,属于自己被压抑得太久的内心。而也正是在这放纵中,让我看到了生活的更多可能,而让我对“自己真正想要哪种生活”这一问题的答案更加坚定。这学期自己又在当助教,可能自己当助教的次数不下十次了,但这一次仍然能够给我许多新的感动与思考——似乎从未如此真切的感受到一个个个体,以及当你去用心的时候会得到回馈。当然,我或许也需要提醒自己,不能只是沉湎于这种“好为人师”的感动,以及短期努力就能得到回报的事项上——科研,尤其是人文社科的科研,很重要的一项便是“做个长期主义者”。这或许听起来很像鸡汤,但最近听了几个讲座,愈发感到这种理想主义的重要性——或许应该把韦伯的《以学术为业》打印在床头时时提醒自己。而我对历史的选择,又何尝不是因为对现实的一种逃避。看了看期末问卷同学们的回答,我很惊喜地发现也有同学困于这种虚无中——这至少让自己确证,自己并不是唯一的,特殊的。当然这又是令人会对自己存在的合理性之一的特殊性感到进一步的虚无——或许这就是虚无给人所具有的魅力,在评判其好坏之前。
而在这虚无之下,我还能多说什么呢?只有一天天用微茫的意义在现实中过活。或许正如周深所唱,“我以渺小爱你”。下面是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致谢,一定挂一漏万,但感谢你们给了我宝贵的光。
走笔至此,虽有颇多遗憾,但也只能无奈搁笔。对1920年代海员工人运动的研究,自本人推研后断续至今,三年飞逝,感情自是五味交杂:材料或更显丰富,但终无尽头;想法或更有长进,但总难以捉摸;对字句或更有感觉,但仍是如此青涩稚嫩。不完美处全因个人,对一路上我得到的关心与帮助惟有感激。就让本文成为潦草青春的不完美逗点,时刻警醒自己之后的每一步要踏实、再踏实一点。
感谢我的导师夏清老师。是她在我无助时接纳了我,让我看到学术研究的可能与落地的过程,得以坚定地在学术的道路上向前探索。她的细致、耐心与包容,使我深刻认识并反省自己的不足。是她促我回到“处理的是一堆凌乱混杂、残缺不全,并几经誉写的羊皮纸文件,做灰暗的、细致的和耐心的文献工作”(福柯语),看到“鸡毛蒜皮”所能拼成的令人魂牵梦萦的理论图景,从而坚定地向前。
在清华马院我还得到了很多教师的教导与帮助。感谢近现代史课组的李捷老师、欧阳军喜老师、王宪明老师、舒文老师、李蕉老师、张牧云老师、李玉蓉老师和吴起民老师,你们的为人为学是我所追求的榜样。此外,还要特别感谢吴俊老师、王代月老师、刘恩至老师和李戈老师,你们让我看到了这个学科所具有的丰富可能。
我的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高中就读于长沙市雅礼中学。“子所雅言,诗书执礼”“锐意其新,茹涵其雅”,我收获了自由探索的勇气和面对未知的自信。尽管事后之明看来这并非最短的道路,但最短的路并不一定是最快的。感谢新雅书院前院长甘阳老师,是他让我看到大学生活的更多可能。感谢让我看到“什么是好的学术研究”,并不断反省自己的赵晓力老师、袁先欣老师、高瑾老师、翁贺凯老师、汪晖老师和应星老师。感谢给予我颇多指导的李欣然老师。
还要感谢伴我一路走来的师友,尤其是曾参与过2020年“政经哲研讨课2”,2021及2023年“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研讨”,2022年“20世纪文化的问题与方法”和2022-2023年“政治社会学经典著作研读”课程的全体师友。你们在课上的讨论与提点让我获益良多。师门的巫涵师姐、牟雨璇师姐、张语诗师姐、魏韶良师兄和董俊辉同学也给了我诸多帮助。感谢我研究生期间的班主任孙洁民老师,以及在我中小学期间给予我教导的龚政军老师、刘颖老师、徐兰秀老师、陈敬祖老师、熊桃飞老师、刘书君老师和胡军哲老师。你们给予我的教导和帮助令我受益终生。
最后,感谢我的外公、外婆、阿姨、叔叔,以及最重要的,我的母亲。没有你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我。
June 6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