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旅行Day 0-1 北京-福州-东京
北京大兴-福州 MF8120 2010-2310
福州-东京成田 MF809 0915-1340
六本木 新宿 歌舞伎町
提起笔才发现已经是两个月之后。上个月底我把带回来的日元换成了人民币,算是为旅途的句号画得更完美了一些——趁着日元升值卖的,算了算竟然没亏,只不过如果我再等一周或许还能挣个5%,当然那就是“贪欲”了,谁能想到世界局势(日本的强硬、美国经济数据不及预期等等)会以一种如此直接的方式“侵入”一个个体的生活。
回来之后因为多少还是耽误了些事情,导师曾经问起我为什么在期末这么“着急”地要去日本。我听得出导师是没有恶意的,她也理解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我的毕业旅行——我还是很感激我导能够创造一种真诚的沟通环境的,这让我感到一种赤裸着的安全感。我还记得当时我说的是,刚好摇到人了,就一起去了。我没有说的是,这种“共同行动”,只局限于最开始的一两天。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做自己”就是与孤独是同义词。
不急不忙的收拾完行李,几乎塞满了我那二十寸的行李箱——我还是回国时行李箱坏了,才意识到我之前的行李箱原来是如此“袖珍”。到机场,因为第一程是国内段飞福州中转,没啥特别可说的,实在要说大概可以套用最近莫名火起来的“松弛感”,说道一下因为过于“松弛”,登机前还要在大兴买杯DQ,被登机口工作人员打来电话问啥时候登机,最后美美地最后一位登机。厦航在福州提供免费的中转住宿,无需预约,直接到柜台登记就好。查了小红书后这些步骤也显得非常按部就班,大概是还没到暑期,加上是福州的国际航班,客流量可以预知的不是很大。
第二天飞东京,因为酒店送机只有半点有,提前了两小时去机场,正赶上值机柜台刚刚开放——值得一提的或许是因为福州机场离市区实在太远,而前一天又是晚班机,所以到福州纯粹就只是为了转机。福州机场中转酒店本身也不贵,能够看出是那种老式的五星,只不过南方回南天的潮还是稍微超出了我俩的预期。排着长长的队到了登机柜台,自己留了个心眼提前预选了座位——因为这航路理论上是有机会看到富士山的,而这次我们又没有安排富士方面的行程。要还说什么,大概是789 的可调光玻璃,以及提前预选的厦航餐食又被我薅了多一份的普通餐。事实证明那天运气还不错,远远地竞争的看到了富士山标志性的雪顶——尽管只是一瞬。落地东京,入境颇花了些时间,然后遇到了这次旅途中最大的一个bug——我买的联通流量竟然没法用。借着机场的wifi开通了移动的流量,还好这年头各运营商对流量都设置了每天的封顶套餐。回国后诡异地,那联通流量还给我退了钱,只能说出国还是买流量卡比较靠谱,这次就莫名的多花了六七十——不过也没有太大问题,因为话费反正是可以报销的。
入境日本,行李早就被分拣好了,出关还遇到了日本的警犬日常搜查,倒是很有意思。下到地下买了suica,没坐关空快速而是在来线的快车到押上,再领了之前买好的东京地铁3日券转地铁到酒店。在在来线上朋友在疯狂给我科普日本城市的一些常识,真正到东京这个令铁路迷兴奋的复杂铁路系统中时,说是没有些好奇是不可能的。首先遇到的,大概就是东京轨道交通不同网络的票制不同——既然买了地铁的通票,那当然是要更多的利用地铁——实际上酒店离JR的锦系町站更近,大概可以理解为两条平行线,酒店在中间偏JR线那一边。不过因为地铁没有安检和高密度的班次,换乘让人相当可以接受——只不过这下了地铁的“最后一公里”还是需要颇费些脚力,毕竟虽然有共享电动车这种东西,但借一次也不少钱,更不用说只坐两个站的公交了。稍能宽慰的,是日本的街道真的很适合步行——窄窄的,临街商铺很有生活气,甚至有一天我们遇到临街住宅施工,可能是因为法律规定吧,还专门引导行人绕路的工作人员。而这一段路,大概已经经历了百年的停滞时光——从路边五百罗汉寺的旧址,和首都高速桥下的电车轨道遗迹中可见一斑。酒店临近首都高速的高架,只不过日本高速的高架似乎不像国内喜欢做成有地面辅道的形式,桥下是社区公园和自行车快速路。酒店还临近一所中学,虽然总是说日本处于老龄化社会,但这次主要去的大阪和东京仍然是日本人口在增长的两个城市,倒显得格外有生机和活力。地铁上的课外补习班的广告或许也能证明这一点。酒店应该是日本的一个连锁品牌,为了订到比较便宜的东京酒店还真是颇费了一番心思——我是真的不理解为什么一到周末,东京的酒店就会涨到平日的价格的几乎两倍。酒店房间是小的,但即便这样还是有冰箱、微波炉和浴缸。酒店楼下的便利店简直是这次旅行的最大MVP。总的来说,日本给我的第一印象相当良好——我也不是不知道这背后可能是浓浓的民族情绪,但步行性极高且干净、整洁而安全的街道,繁复而有效率的公共交通网络,设施完善而精致的酒店,这一切都让我有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如果考虑到上午我还是在国内的话,竟让人有些恍惚。
这种梦幻般的感觉在去到六本木看夜景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才反应过来,原来日本给我的美好印象和体验在旅行的第一天就已经定下,接下来,只不过是要解决“人”的问题——事实是从第二天开始我基本上都是自己做计划行动的。我当然是很感谢愿意和我一起同行的每一个人的,但这种理解和尊重不代表我们一定要有相同的行程,that’s it.
从酒店出发回到西大岛地铁站,插票的动作传统,但日本的闸机给人以相当流畅的体验。正好是逆着都营浅草线的晚高峰方向,10A的编组加上两三分钟的间隔,还是能给人相当的震撼的——如果再加上这条线路还与JR的一些线路跨线的话。不过话说回来,东京的地铁系统其实还算是相对简单,比如都营浅草线,尽管有跨线车,但本线只有普通和高峰期才开行的少量快速,真正刺激的,还得是JR——不过因为买的是地铁系统的通票,这次旅行对JR的利用很少,而且主要是在关西地区利用的。尽管只是短暂的体验,还是能让人感到东京和以大阪为代表的关西地区的不同。东京还是繁华的、庞大的、节奏快的,但大阪不知怎么,可能是早上不到七点的到达让我看到的更多的是这座城市慵懒的一面,也可能是关西的景点本就更多偏向“古代”历史,反倒让我难得地在旅途中感到一种放松与闲适。加上与国内二线城市相若的住宿、交通和消费水平,让我真的觉得这里是我的ideal place。
说回六本木观景台,这次旅途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对东京的繁华还体会得不够,尤其是银座和涉谷都没有好好体验,也没有去国会议事堂前、皇宫和日本大学。如果套用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大概是,东京“真的很city”。不过这种“city感”会敉平一座城市的个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个城市当然是十分努力的,东京也不例外——比如灰白的水泥森林中红色的东京塔,又比如东京湾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湛蓝。但这似乎还不足以构成一座城市的特质,在我看来,这种特质归根到底要由在这座城市空间中活动的一个个具体的个体的活动才呈现出来。或许就比如,较之六本木观景台的展览,楼下的朝日电视台总部显得更加鲜活——当然人与人之间是否能够相互理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比如从六本木观景台下来,看到一群可能是追星族吧,等候在电视台的门口,可能是里面有明星正在录节目吧。说起来,尽管也在长沙生活了一段时间,但是看到这种追星还是第一次。不过,哪怕不能认同,至少可以尊重,然后从旁边slightly地走开。
不过要说起东京的天际线,还是有些说头的。6月的蓝调时刻特别宝贵,在观景台转了一圈就从华灯初上到暮色沉沉。细密的路网与几条高速搭建起来的动脉赋予了这座城市生机和活力,红色的尾灯让高速看起来更像城市的动脉。往远看,甚至能看到迪士尼夜晚的烟火和东京湾的点点星光,国立竞技场似乎在上演球赛,也显得格外清晰——这一切还会在第二天傍晚的Skytree重演,但我并不觉得这两个景点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有人说,Skytree是押上的民众集资的某种“自救”,,如果说六本木代表的是downtown的某种繁华的话。Skytree上能看到更多东京北部的景观,还有东京东区更加规整的街道——更加生活,我想或许能用这样的词来形容。高度在这里是在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对一座城市形成第一印象的最佳方式。
从六本木下来,坐地铁到新宿与先前已到日本的一路同学汇合,在东京的晚上九点才吃到了这颠沛的一天的晚餐——相当日式,但从口味来说其实有些乏善可陈。接着一起去逛了歌舞伎町,自然是对看板娘无感的,令人感兴趣的倒是路边很多的谷子店——只不过自己不算二次元,只顾着找崩铁和原神的痕迹;还有路边的中文招牌,比如“湖南菜馆”——回酒店的时候也发现原来酒店旁也有家湖南菜馆,只不过价格几乎是国内的两倍,或许就是这样,一些便宜,就在有些地方需要寻得补偿。事后看小红书才知道歌舞伎町原来颇有些红灯区的味道,反倒让人庆幸还好这个景点是五个人一起逛的。
这就是到日本的第一天,步数轻松超过了两万——还好在楼下的便利店买到了“休足时间”。我也不知道这有啥用,只不过敷着让人感到舒服。很久没有写这样流水账的文字了,不过我想就是这样平和的纪录能让我抓住流逝的记忆中仍闪着光的部分,也让我更加向往下一次的东洋之行。
August 3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