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学和史学的方法研究思想史上的问题,应该梳理历史以把握概念,而不能用概念勾勒历史,否则看似溯源探流,实则为表象假象所惑而不自知,所描绘的图景越是逼真,就越有可能是离事实本相越远的虚假。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中,诸如此类的现象所在多有,只是一般难以识别,容易信以为真,必须经过一番系统梳理,以求去伪存真,正本清源。一旦真相现出,可以产生识一字成活一片的奇效。这样的情形并非仅仅出现于尘封秘事之中,耳熟能详的重大问题以及多数汇集的常见资料,同样屡见不鲜。近现代史料既多且杂,即使叙述事实,也要将所有的史料史事放回既定的时空位置,再寻绎其本来的联系,否则苦思冥想编织起来的故事,尽管旁征博引,看似逼真,与实情总有些若即若离,仔细斟酌难免漏洞百出。但凡存在解释架构与材料事实不相凿枘的现象,哪怕只是少数例外,所谓自圆其说不过是自洽式的合理,必须调整甚至放弃架构,而不是牺牲材料事实来阉割历史以将就架构。所有的历史认识只有建立在确切无疑的史实之上,才能牢不可破,历久弥坚。
——桑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名实源流》
今天早上做完了招生的报销——也算是了了一桩心事,尤其是老师说这件事还有些复杂。对招生报销还有些想说:今天的体验整体上还算比较顺滑。面对这样的行政机器,不能“想当然”由着自己的性子,而是要顺着他的要求,把该准备的准备好,不知道的诚实说,就没有大问题。更高一层的,或许就是明白这个机器的运转逻辑,然后针对性的发现及解决问题——比如说报销补贴,他是不知道你究竟做了几天工作的,只认住宿票;又比如说交通票据,关键就是闭环,以及一些细节(如软座车要写“该车全列软席”,机票不要用优惠以便订单和发票金额对应,一定要显示是经济舱第等等),这样准备票据就更有的放矢——毕竟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
接下来就到了图书馆,刚好赶上图书馆早上九点开门。把之前一直拖着的blog结了两篇,整理了一下一直放在桌面的draft文档——分了个类,然后把与研究有关的放到了下午要交的文档里——怎么说也算工作量了。然后还有一些之前零零散散记下的有关时间利用的点,打算就整理到每天的总结里。
·没有专门的“看材料”阶段,看材料就是分析与寻找内在联系的过程;
·要关注研究本身,不是对这件事情了解很多就够了;
·接到一个任务要对它有清晰的定位,要在想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的前提下控制每项事情投入的时间,明确这个工作花多大的力气,在日程上要放在哪个位置,在应该花时间的事情上投入,明确“干这个事情能够学到什么”,逐渐能对“哪个时间段我应该干什么,产出什么”有规划的能力。
·DDL就是DDL,要特别珍惜时间尤其是大块的时间,在“卡住”的时候及时沟通交流。
·特别重视搭研究框架和文字能力的训练,给路线图而不是要点,靠大量写作提升文字能力。
今天真的是感到特别充实的一天,把Blog结束之后就开始整海员的文章。重新上手的感觉有一种亲近的陌生感。我发现我对此并不排斥,之前只是被无限的史料淹没。而如今再来看,重新将写下的文字用一个逻辑串起来,然后寻找之前的缺漏再一点点填上的过程,是一个特别明确而让人能感到获得感的。明天下午约了老师讨论,或许能让自己脑子更清晰,然后推进的更顺利吧。
交完论文出图书馆,每次到图书馆呆到闭馆或交完稿子出来,总觉如释重负。而昨天墨蓝色的天,令人如此清晰地感到什么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每次交完稿子习惯性地给家里人打个电话,每次打电话的时候才觉得给家里打电话太少,但一接通,又觉无话可说。电话将学校的语境与家的语境连接起来,而这两个“本应”是井水不犯河水,或者换句话说,彼此都不太能理解。反倒是和阿姨的聊天长达半个多小时,或许是面对高三还有些本能的反应,或许是招生经历的遗留,总之想起来,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些啥,只记得夏夜操场上暖暖的风。
只有每天都做一点事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
今日总结:
【学术】海员文框架整理·省港
【生活】招生报销,Blog
明日计划:
【生活】Blog日更·霓虹絮语
【生活】党史党建年会会务
【学术】海员文章思路梳理,史料整理填充
【学术】海员文、思政文计划,参会DDL梳理
July 11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