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科学的洞察力?它首先是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的能力,把句号变成问号的能力,把“此时此刻”和无数“他时他刻”联系起来的能力。这种能力和每个人的敏感性有关,但是,也和每个人的“见识”有关——也就是说,你阅读过的、听过的、走过的、观察过的、思考过的越多,你就越容易把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如果你是一个井底之蛙,那么你就永远无法获得那个反观自身的视角,甚至还可能因为这种狭隘而狂妄自大。
——刘瑜
自从7月5日写了今日总结之后,此后的每一天自己其实都是挂念着这个事情,只是又一次,让自己失望了。今天老师又发来消息,让我明天把这段时间研究的成果发给她,并且后天讨论,这就不能不让我本就悬着的心又提了起来。算了算,明天后天还要参与一场学术会议的会务,自己想要写完的文章与一堆会议的截止日期逐渐接近,自己不论如何都不应再是这个月上旬的这种状态——或许简单的概括来说就是,想得很多,但没怎么做。当然这主要是学术层面的——总的来说上旬的学术自己做完的大概就是两册《建党以来》,这当然是连自己都感到可笑的。不过自己确实有在认真生活,招生报销做了,暑假的安排想了,信用卡办了,宿舍也收拾了。你可以说,这一些工作能到需要花掉一周的时间么?那当然是因为这之中至少有两天(7月4日全天,以及这周内零碎的时间相加)自己在玩新上市的《绝区零》以及过《原神》和《崩坏:星穹铁道》的日常。我想这不是什么不可说的, 而是一种记录者最基本的诚实。
那么再仔细想想自己从7月6日到7月10日做了些什么呢?翻看时间记录软件的数据,7日竟然令人震惊地出现了空白,而我登时竟也没想起来那天做了些啥。如果说,7月6日自己至少是因为5日晚上效率过高而干到了2点,一种可以被理解但不应该的倦怠的话,7日似乎我现在只能写下这样的文字:在捣鼓新激活的信用卡,已经确定8月回家和珠三角之行,但这显然是工作相当不饱和的一天。7月8日是正常的,读完了建党以来第十册,但这也只能说是一个起步阶段的工作量,还离所期望的日常有些距离。7月9日,上午读建党以来第11册,大概一百多页,下午就捣鼓取港币和存钱的事了,晚上则又是在寝室里浪。7月10日,早上激活了博士的电子身份,抢了九人9月戏剧的票,预约了招生报销,把建党以来第11册读完了——当然这是在22-24点做的。于是乎,今天是7月11日,当我回首这几天的时候,或许上面的表述更多的是负面的,但也应该看到,自己还是逐渐在恢复正轨,只不过有几天,尤其是一旦做到了凌晨一两点,第二天的状态就很容易不正常。这当然是可以理解,但也应该逐渐做出改变——做到那么晚,是真的需要,还是只是在弥补白天的低效,第二天自己能不能在一些时候“顶”过去,只要克服了自己欲望出现的那几个时刻,还是能保持学习的状态——至少是可以阅读吧,不所写作这种对精力要求相当集中的工作。
总的来说,就还是需要对自己时间的花费更加自觉,尤其是对刷手机,特别是小红书和B站——当然还有电脑上下意识的点开微博和知乎这样的行为保持警惕。这些看起来也是在“阅读”,只不过是用一个个碎片化的信息冲击大脑,并且让自己想的更多——这显然又不是在休息。而且在这之中,时间就慢慢流逝了。还是需要沉潜下来,加强自己抵抗诱惑的能力——比如把手机从视线中拿开,设置番茄钟以及利用好图书馆。
以上这些当然是外在的,对于“自己要做什么”自己也应该有更清晰的认识。今天自己大概就只能先将现有的稿子和史料给老师——当然前提是自己想明白这篇文章还差哪些,要怎样一步步补完。自己现在手头上有关学术压下来的文章已经太多了,需要一件一件地干——正如老师昨天微信里面发的,要“迎难而上”。自己最近刷小红书也看到,要“清空大脑内存”——一段时间就只想一件事情。自己之前也确实陷入了一种,反正都是学术,可以半小时做这个(海员),半小时做那个(教学文章)的状态。总之,需要利用好自己能够不受打扰专注学习的大块时间——就哪怕是我现在在写Blog,也至少是在输出,作为一天的开始和结束,至少让自己进入了写作的状态。接下来,就是要把看似庞大的一篇篇文章细化成每天要完成的目标与工作,然后在实践中不断调试,总结每天所做的。
写得很简单,但是自己是能感受都爱自己在图书馆坐了一天之后的状态,与忙忙碌碌一天但是没做什么状态的差异的。我想老师从结果端也能够看到。自己确实是有一段时间“躺平”地太久——尽管这可以说自己是在看史料进行积累,不过这显然效率太低。还是要拆解每天的任务,让自己看到自己在“日拱一卒”。特别是,我发现自己现在的每日计划仍然是满满当当的,今天我尝试改变,先是一片空白,只是在电脑中保存了自己要做的,然后做的时候开专注时钟,一次一件事。做完了再写到当天的计划里,这种一笔一划写成就的感觉还是不同。
“找回生活”,或许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开始的。
July 11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