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旅行Day 2-3 东京、镰仓
Shinjuku Gyoen National Garden 新宿御苑、涉谷、上野公园、东京国立博物馆、Skytree
江之岛、镰仓、浅草寺
尽管是第二三天的游记,但写到这真的感觉已过了很久——事实是这也是我在日本的感觉,第二天一早坐地铁来到新宿御苑门口时,感到自己似乎已经是能熟练地在东京复杂的地下系统中穿行的了——只不过游客的闲适和上班族的紧绷和快速的步伐还是让我们一下子就能从人群中被分辨。同行者稍会些日语,一次在东京的地铁站他小声对我说,刚走过去的两位日本年轻人在说“他们是中国游客”。大概这样的“闯入”在青年人看来还是不太常见,或许在中国这样的冲击会更大一些——在我去的这三座城市,真的能够感受到什么是“国际化”,别的不说就说东京地铁的日英中韩四种语言的报站,就是中国城市想都不敢想的——可能在大连这样的东北城市中也有,但北京呢,上海呢,在这本就民主主义的当下,任何给外国人的便利都可能被理解为某种“超国民待遇”,只不过有没有一种可能,那才是对外交往的常态。而我也难以想象在北京的街头看到如此多的外国人——甚至我在大阪,感觉在街上听到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中文。我不知道是不是过去三年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很多认知,但毫无疑问,“事情正在起变化”。
说回新宿御苑。御苑本身是一个免费的公园,只不过里面的花园和博物馆要单独收费。里面的鸟居和大社很有特点,游客也主要集中于此,不过本人向来是对这种宗教类的景点保持尊重——但绝不消费的。有意思的大概是旁边大树下的许愿处,有有关个人的学业、家庭、事业的,也有祝世界和平,巴以冲突早日结束的,和着各种语言的文字,感觉会是一个社会学分析的好数据——开玩笑的。或许更有意思的是鸟居后面更广阔的森林和草坪,能在闹市保留着这样一处景观,也是颇有些反差感。向里走还有日本政府在百年前的建筑——具体的名称忘记了,只不过目前大门紧锁,人流稀少,颇有些“门前冷落鞍马稀”之感。之后绕了大圈回到大社,买了“著名”的抹茶冰淇淋,然后去博物馆转了转——博物馆里不能拍照,所以也没有什么能帮助我回忆的事物,只记得博物馆一层以和歌为主题的展览很精致,而且尽管不能拍照,但入口处有所有展品的列表。
离开绿树成荫的御苑,沿路走到银座,途中能经过日本国立体育场——正是昨天在观景台上看到的。当然,去银座的主要目的是配眼镜——之前刷小红书,看到日本配眼镜便宜,而且自己戴的眼镜也有三四年了。可以说是“勇敢”地走进一家眼镜店直奔低价区,加上买一赠一的活动,七百块拿下两副眼镜还算是我意料之中——不过接下来在任天堂买了两个摆件后就为着三只伊布玩偶颇排了一会队,而且还没够退税门槛小亏了一笔。再之后我去了浅草——发现自己忘记在银座找一座很著名的雕像了,倒是在浅草公园闲逛的时候遇到了很多——比如西乡隆盛。在宽永寺外围转了转,就径直向国立博物馆而去,偌大的广场上菲律宾旅游局在搞活动,这种在异国的异国感,似乎提醒着一个更为世界主义世界的到来。不过凑近去看,最热闹的除了推广旅游(特价机票、酒店和旅行团)就是食物,待我从博物馆出来的时候,活动正借着下班时分走向高潮——但这之中的“文化”含量有多少呢?还是更加剧了人们对这个国家的刻板印象?就不得而知了。
东京国立博物馆凭学生证可以买学生票(研究生也可以)。里面真的很大,动线也规划的很好,富丽堂皇很有一种昭和遗风(误)。有关中国的展品更多在东洋馆,是在主馆旁边的一幢楼。发现日本博物馆里重要的文物基本上都会标出来,讲解也普遍比中国博物馆详细,本来想说速通一下去旁边另外几家博物馆的,到后来倒也享受在博物馆看一下午的感觉了——出博物馆的时候正是夕阳映在建筑的时分,与下午来时的闷热和乌鸦的嘲哳形成鲜明的对比。晚上去了Skytree,夜景已在上篇讲过,之后实在太累就提前回酒店了——临时决定第二天去镰仓。
在日本的第三天,出门已是十点。同行者因为赶一场明星见面会早上五点就坐首班地铁去了秋叶原,我退了房,带着他的行李去东京站寄存——正好也是为晚上的大巴车站探探路。存好行李以及确认了大巴车站的位置已是中午,直接去了新桥站坐JR去大船,再转江之岛线。类似重庆轻轨的列车用来观景非常不错,上上下下地也有些过山车的感觉——只不过因为到站已是午后,没能看到富士山。下了车走了将近一公里到江之岛大桥前——没找到公交,也不想搭私铁了。然后再过桥上江之岛,中途找了几家便利店解决了Brunch。海总是能给南方的孩子慰藉,拾阶而上,一片湛蓝,极度开阔,据说这也是东京奥运帆船项目的比赛地。岛上的山不难爬,不坐电梯和登上最高的观景台也足够有丰富的视觉体验——谁会想到山顶竟是一个植物园呢。听说傍晚很多人会来这拍日落,届时这个园子也要收费,属实是省到了(bushi。下山的时候刻意找了一条与来时不同的路,人更少,不过却没想到看到了丰富的绣球花,也在临崖路的转角看到了海的另面。海上还有很多人在玩帆船帆板,这场景还是不多见的。佛寺的红与植物的绿,点缀着绣球花的多彩,伴着碧蓝的海与轻柔的风,正是人对夏日午后最美好的设想。
下了山,刚好赶上一辆出岛的公交——公交站竟然有中文服务也是令人没有想到,只不过老爷爷中文的流利水平还不如说英文,据其自述他之前在美国工作,退休了来这自娱自乐,哦多么令人羡慕的人生。公交只坐了两站——上车刷卡拿票,下车再刷一次就好,非常简单。然后沿着镰仓的海边走。这段正是江之电的临海段,我也就一会拍拍车,一会下到海边的沙滩上走一段——这沙滩就有些乏善可陈,沙质并不柔软,而且还有很多植物,不过往江之岛方向的景色倒是出奇的不错,隐约(或许是我的想象)能看到更远方的山,或许这就是所谓“山海喜相逢”(bushi。
一直向前走,就能走到著名的“镰仓高校前站”——因为灌篮高手这部动漫而出名,只不过真是暑期旺季,要拍出清爽的照片大概得清晨就来,我也就只是随手拍拍,然后在下个站上了江之电——不得不说人是真多,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暑期旺季,而且临海段是单线双向运行。不过转念一想,如果不是这个时间其实这条线路的运能是完全充足的,可以说是路网末端的轨道交通如何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的范本。上了车我才发现,原来不仅是镰仓高校前和江之岛,这趟车还有很大的一个客流来源于长谷寺——因为这时正是绣球花开的时节。我之前没做很多攻略,不过时间尚早,就不介意去转转——当然,著名的“绣球花小径”自然是进不去的,不过路旁的公园和寺院内的绣球花已足以满足人的想象。寺内最有特色的是一排排的小佛像形成的墙,还是能够让人有一种发自内心天然的敬畏——还有漂在水上的绣球花瓣,颇有些“零落成泥”前的阑珊感。
不过因为中间加了长谷寺,往镰仓方向的江之电就更难挤上了,我几乎是用了半小时才走完这本可以十分钟到的路程。然后在镰仓站附近稍微逛了逛,普通的商业街自然是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的,反倒是周边不那么商业, 但更具生活感的街道,伴着落日更吸引我——顺便在路边买了份墨西哥烤肉,仿佛前一天对浅草的菲律宾旅游节的批判化作某种回旋镖狠狠扎向了我。没有赶上快车,就这样慢慢地摇到了东京站,然后在偌大的站内疯狂找行李寄存处——因为晚上八点关门,同行者还等着我手上的寄存票呢。几乎是凭着肌肉记忆加上同行者的引导——因为手机信号的关系,我手机定位在室内几乎是不可用的。本是在丸之内方向我却硬生生走到了反方向——看到地图才灵光一闪,这不就是南出口和北出口嘛,只不过是用了代表性的地名称呼。好在最后赶上了,没耽误事。还在东京站的商业综合体中美美吃了同行者请的拉面。然后我把同行者领到大巴车站——他早上五点去秋叶原,之后也没休息,大概是累了——我就再去了昨天本要去的浅草寺和秋叶原。这一路其实昨天都走过,只不过是在地下。在浅草寺随手拍了拍——寺庙内部当然是进不去了,但是没想到晚上十点仍然是如此富丽堂皇——要知道日本的商场关门一般也就是晚上八九点。而且是,通往寺庙的甬道(包括路上的商业)和广场都黯淡无光,只有灯光把寺庙本体打亮的那种氛围感,加上远处现代化的酒店高楼和Skytree的映衬,使这个场景颇有些科幻与未来感——当然要说科幻与未来,秋叶原应本是代表,当然对于我来说,电器城是没法逛了,从地铁出来只顾着赶车没注意出口,只能远远的拍到原神的宣传,总之,就这样,就要和东京说再见了~
August 9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