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记录:20240826


因为说过“可以”,就应该写出来,不要使他失望,然而,到底也还是写了骗人的文章。(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我要骗人》)

不知怎的,自博士报道,心中似乎总是郁结着一股”气”。我想可能是因为海员的文章和教学的文章连自己都认为拖了太久。这种感觉在知道今天下午又要去老师办公室的时候达到了某种顶峰。仔细回想,从上次与老师聊完自己似乎又过得非常充实。解决了助教培训的事情,做完了教材编写会的会记,把新生教育要做的事情都做了,甚至还选上了班级的学习委员。趁着入学教育的时机,还断断续续的在读《古拉格群岛》,然后说是晚上回到宿舍效率很低,但也读完了一些书和半本《建党以来》第22册;还写了将近一万字的blog,创了一个公众号;昨天还重新开始了对俄语的学习和对雅思的备考。一切似乎看起来都在慢慢走上正轨,但不论如何,从学术的角度上看我在这个星期就是没有进展的。写下来只是提醒自己接受这一点,然后在这并没有安排很多事情的开学前两周争取多做一点。

自己坦率而又决绝地逃了一次新生教育,感觉自己总算是“学聪明了一点”。昨天跟老师聊,深感“这个世界原来是一个草台班子”,但是尽管如此,只要自己真诚地、努力地演出,总是能被人看到然后拿到自己想要的。在这个意义上,这个世界又是如此“公平”。我似乎又更深刻地理解了一些我现在所处的困境——如果说,在助教方面我与另一位老师有着某种不同但平行的实施路径的话,那么在研究上我发现自己所设想我能达到并为之追求的学术与老师所希望的似乎有某种等级上的差异。当然,你可以说这本身是一种自我矮化,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但又何尝不是一种“主动设限”。你可以说这是保守的,或者说不知如何达到看上去的这种理想状态。这之中出的问题并不是“谁好谁坏”,而是“自己真的能做到那么好”么?算起来自己其实应该要用博三的标准要求自己——那就是这一年上课、准备期刊论文、交换和博资考,第二年去交换,第三年写博士论文。而随着入学时间的逐渐过去,这一切都需要在生活中落到现实。这不是仅仅每天坐在图书馆就能解决的。我们需要与生活更为亲近,同时也应该接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但是如果真正“倒排工期”——或许另一个问题是如何“节制”内心的欲望——就会发现每天一睁眼就能想到今天都要完成些什么。当然,如果每天首先就把这些工作都做完,或许剩下的那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能够是更快乐地吧。不需要burn the night oil,不需要担心老师问起进度,不需要直面未来的不确定性。事实上会发现,内心的焦虑实际上指向的是对自我的怀疑。有人说,清北的学生还不快乐,是因为自己手头有太多选择,而又想选择每一个。诚然,走到如今,在任何一个岔路口都能够选择一条更为平坦的道路,或者换言之,“躺平”,只有向上的路,是崎岖不平而看不到远方的风景的,但这可能又是从长远上看最正确、最短的路。昨天老师的谈话——如果被称为“谈话”的话,或许就是要说这个。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又怎么去对外部资源进行取舍与要求呢?上一篇记录中我提到,我并不是对学术失望,只是如果你真的要问我是否选择学术,我会回答我还没有听到内心对学术的calling。或许我当时选择历史,尤其是近代史而不是更具理论性的部分,正是希望逃避对社会的整体性解释与建构,在这种意义上从一开始我似乎就选择了一条符合我内心的捷径。这当然更快,我也很确定能够在这环境中活得很安全,但我不喜欢周边的一切——但我喜欢的,有因为我身边的环境让我自己怀疑自己是否做到。这种状态简言之,我们称为“拧巴”。我能怎么做呢?我现在的选择,或者所以一直以来赖以生存的解决之道是,直接去上手去获得某种“在手”的体验。我的内心不是那么坚固的,但我似乎能够听到一些声音,在感性上做出一些判断。最重要的或许是,我并不希望学术如此切近地侵入自己的生活——它可以是一些共同的母题,一些“押韵”的历史事件,但总归生活是庸常的甚至可以说污浊的,自己只是痛苦地在铁皮屋中撑着一扇打开的窗,但面对周遭的黑暗,并不打算发出任何声音。

大概很难判断这种行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这样子的时间久了,甚至让人有些感谢生活的痛苦给人带来的清醒与思考。这种状态会让我下意识地处理完手头上简单的事情,但又对需要长期投入的事踟蹰。我只是徒劳地一厢情愿地相信,事情能一件件地做完的。

话说回来,这篇文章本来是希望整理一下自己最近读过的几本书:《太行山上》《蒋介石的战略布局(1939-1941)》《“她”字的文化史》《过年 华北根据地的民俗改造》。整体上说读得断断续续的吧,只是在书上划记了一下而没有做专门的笔记。实在要说,我似乎能够感到“知识分子”这个话题对我的吸引力。其实这又是直接有关自己的日常生活的,不论是“文人相轻”还是知识分子对虚名和权力的复杂态度——而《过年》那本书,毋宁说是从知识分子的某种方面,“群众”展现了知识分子所具有的能力与限度。当然如果从写法上来说需要特别推崇邓野老师的《蒋介石的战略布局(1939-1941)》这本书,对当时历史状态的精要概括和常常出现的一句话成段而显得掷地有声的判断,令人十分心向往之。诚然,“一切阅读都是写作的预演”。自己仿佛在慢慢找到一种“上课读书,而课下主要用来加工、分析与写作”的状态——越来越感受到“保护自己的注意力”和珍惜能够不被打扰的大段时间的重要意义。而这归根到底,是提升自己对生活的掌控力。这些记录,是让我看到“自己走的很慢但没有退步”,也提醒自己还能随时写出长篇的文字。

​总结:

【学术】教材课题会会议纪要、PPT

【学术】文中提到的书籍阅读

【生活】入学教育

【生活】Blog更新、公众号首更

【生活】电脑升级Windows11、Zotero文章整理

近日计划:

【学术】海员文章思路梳理,史料整理填充

【学术】以评促教;助教主体性

【生活】每日跑步、书法、语言

【生活】文件整理与阅读

August 27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请通过邮件或微信公众号(LuminescentJackie)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