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寻一束若有若无的光


恬淡乃能自守

研究没有进展,但每天倒并没有虚度。只是一直没有进展,就会担心老师那边,心里就堵着慌,也就更有在这里写些东西的欲望。

今日无课,但明早的必修大概老师是会去的,也就是说,逃掉了教师节,总是得拿出些什么。本来想着今天能好好学,但昨晚过崩铁新剧情到了凌晨两点半,直接一觉睡到了八点。十点趁银行卡的优惠在京东上买了些东西,之后洗澡,觉得今天还是需要来学校,至少要把昨天说好的给学姐的史料送过来,于是给自行车打了气,十一点到紫四吃麻辣烫——点了很多我认为还挺贵的东西,比如蟹棒、虾饺和鹌鹑蛋,一大碗竟然只需要三十。然后整个下午就是在西馆自闭,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正是读完了《建党以来》第26册,也是这套书的最后一册。因此对这套书的阅读和整理马上就需要提上日程,我希望是能够在这周大概做完,形成一些可以讨论的论题,最好的情况大概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够逐步清晰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但我无法忽视的是,上周五与老师确定的要解决的,论文交稿日期在这个月底的论文的几个问题,自己却没啥进展。也不是说不知道怎么做,只是我数着日子,一、二、三,到今天是第五天了。或许我又是陷入了一种“满足他人期待”-“尝试证明自己”的漩涡之中。不想这么多吧,至少是需要做,才能跟老师说做的怎样了。明天,最迟后天,需要给老师一个反馈。

如果仅仅是这样,这篇文章也显得太流水账了。先说一下,这一系列的文字之所以都与“光”有关,我是想着不论是手头这篇论文,还是博士论文选题,海外交换确定,甚至于国庆的珠三角旅行,都显得有那么一丝确定性,只是需要我去追寻。在这背后是一些更根本的问题,我很感激导师的真诚,能够与我们分享她这学期在听的课,对于历史研究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的反思。今天晚上老师说家里有事没法去听课,我本来是想回的,但考虑到晚上可能会有同学约,也因为自己手头上的工作还没做好,也就没回了。说实话,自己真的现在或许已经过了一个“上课”的阶段,而是十分需要输出。哦对了,今天早上八点到十点在上一段带过了,事实上这段时间很大一部分是和这学期担任课程的大助教讨论了一些课程助教方面的事情。自己手头上确实有几篇助教的文章,而且似乎都比研究文章思考得更清楚——包括昨天教师节,自己还和一位自己很尊敬的老师谈到了自己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写作。这位老师这学期主动去了某西部省份,我相信这更多出自一种可敬的教育理想和情怀。在我看来,历史研究的妙处正是在于,不论是教学还是研究,归根到底是对于人的理解,而这也促使我在现实的交往以及对历史的研究中,不断反思我自身。

“今之学者为己”,这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只有让学者真正好奇的事情,才能够支撑他在这条漫长而又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这之中的问题是,自己说预设的这条路的重点在哪?设限,不知道是一种妄自菲薄,还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理性评估。“会通中西古今,解决中国问题”,何尝不令人神往,但究竟如何做到,尤其是作为学生,还面临现实的压力之下如何做到。答案只有藏在每一天的日常之中。我确实非常认同,自己或许读了一些书,但是需要认真读某个人。或者是系统的研究一个“大问题”,才能够让自己的思考有立足之地。知识分子的问题让我感到切己,有很多概念的运用,如今我也非常想知道这些语词究竟指向何种事实。历史是有趣的,但它同样是“灰暗的文献工作”。只有先把事情弄明白,一切浮华的思考才有立足之地。

尽管这所学院、这个体制,本身存在许多问题。

因为昨晚晚睡,今天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放纵日。主要就是读完了建党以来。既然是放纵日,吃个烧烤总是没问题的。吃完烧烤,清掉了许多保存在待看列表中的视频,还收拾了一下衣服,的确,这些小事让人感到生活的实感。游戏新版本的剧情少见地让我感到冗长,或许是时候多出一些更大的改变让我回到现实生活4了

September 11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