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有关论文写作的一些反思


一个人可以在丰富自己时代的同时并不属于这个时代,他可以向所有时代述说,因为他不属于任何特定的时代。这是一种对个体主义的最终辩护。一个人可以创造自己的时间组合,拒绝接受时间规划所强加的任何限制。

这标题就他喵的实用,有一种小红书爆款文的气质。

昨天晚上几乎是熬了一个大夜把目前对论文要解决的问题的状况发给了老师。说起来也奇怪,既不是要规范的成稿,要看什么书也比较明确,但自己还是拖了将近一周——如果算上定下周日给老师的那周,这几个问题的处理竟花了半个月的时间。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再加上昨天其实自己又在拖而且没有给老师及时的反馈,也无怪乎老师为什么会那么生气。我并不想辩解什么,自己做错了就是做错了。拖延症是病,得治。

也不知道为什么VS Code的字体和Firefox都因为字体挂掉了,卡了你一下,竟然是昨天晚上装的iTunes的锅——果然控制变量法还是有效的。不过就因为这个就花费了一个多小时调字体,也算是很没有效率。不过这样也好,给VS Code一个新面貌,似乎就是给人以“换了台电脑”的感觉。不过还是不能“差生文具多”——正好自己其实在周三周四的主要“成就”吧,除了周四把文章的问题好好整了一遍——为此上午的课基本上没听,下午还翘了一个讲座,怎么说,竟然是买了个键盘。这就再要说到今天,早上交给老师熬大夜的结果,上午就把进展讨论掉,设置了新的问题,然后下午就把这些问题要点化了——当然,我的这个概括交给老师,还没有得到老师的回应。不过周五下午嘛,倒也正常——尽管明天在理论上是调休上周一的课。然后在下午的间隙,还参加了奖学金答辩,并且薅到了京东衣服的五折券的羊毛。其实从昨天到今天,尽管绝对意义上的学习时间很长,但是中间扣手机的时间也很多——这两周,自己“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小于六小时”的目标并没有实现。而且自己的雅思复习计划现在也还是停滞的状态。

写下上面这些文字的时候手机就在我手边,只不过我知道自己需要做些事情,而且确实脑海里有很多想法想要表达。这或许是最好的写作状态。在敲键盘的间隙, 我抬头望向正是晚霞的天,一场寒凉的秋雨后,古都也有了江南的风味。天上的云移动速度之快肉眼可见。我忽地想到《六国论》,里面的句子稍微改改,用来形容研究或许也未尝不可:“今日读五本书,明日看十本史料,然后得一问题之答案。起视周遭,而问题又至矣。然则鄙人之时有限,学问之海无涯,答之弥繁,问之愈急。故不作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文章,理固宜然。”当然,这并没有说写作不重要的意思,只是说在写作之前,想明白是更重要的。

我真的只能说,换个界面真的是让人感觉面对的电脑焕然一新。其实对于这种电子产品,最好的就是用,用到报废。中间一旦被营销吸引,那看手头上的东西就会怎么看怎么不爽——实际上并不是真的不够用了,而是自己的心态变了。嗯,心态是一个关键词。

导师昨天的怒,再次告诫我“不要逃避”。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其实并不是做不好,而只是“没有做”。这也是很多篇博文,我都在说“只是去做罢”的原因。当然,做事情需要有方法,但是首先这种自信是需要的。其次或许是表达。最近也在看另一个博主的公众号,记录了她如何两周做完开题。说实话这个速度我并不震惊,只不过里面的很多句子,比如说“保持每日输出”和“保护自己的学习时间”也正是我需要的。——插一句,今天的晚霞真的很好看。特别是自己在图书馆的时间,理应就是用来学习的——不说每天八小时,每天至少要有四小时,其中两小时是高效的(特别是输出)的时间吧。自己买了把键盘,也是希望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学习体感——至少,放在寝室或许也能让人更有打字的欲望,现在手头的罗技K380还是显得有些小了——不过这两天频繁使用,倒是也适应了些。

只有真正去做才会发现“痛点”是什么,比如罗技的键盘,显然对于我来说痛点是没有home和end键。以上这些,或许归根结底也还是我之前经常说的,“要让自己的时间可见”。只不过意识到了当然是不够的,不过我也能发现自己的生活正在发生一些变化——只是不要想上周末一样,自己窝在寝室里,那就真的是“脱轨”了。当然也不是不可以理解,因为上周是中秋节假。但是或许还是很难让人原谅,毕竟接下来的这周末又是周深演唱会又是九人的戏剧的,下周又要到了国庆。我不知道老师对我手头上的这篇论文是否还是期望着能赶上9月30日的截稿日期,或许对于现在还留有的问题,我最好这周末处理完再探探导师的口风——不过不管怎样,手头上有成果,所思所想所做就天然硬气些。

这也或许就是我想要的,“更简单的生活”。导师最近似乎也更多地在思考一些“大问题”,比如在学一些理论,比如思考社会与个体的链接。当然,我能感到自己现在还是有一些想法与导师的不同,这不同有的是价值观层面的,有的是对于自己的判断层面的,但或许正如老师或许是开玩笑说的,“都不是根本的差异”。——至少还有学术。说到学术,就不得不提到韦伯。《以学术作为天职》自不必说,中国的“福柯读书小组”的很多分析性文章也振聋发聩。诚然,我相信我是能接受冷板凳、故纸堆的生活,但是人有时候就是贱吧,谁不喜欢热闹与刺激——尤其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在风口的学科。这时候,需要自守,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长期主义”。我想可能我现在得到的一些,其实背后是有导师及其他老师的帮助的——这个方向在这个学科中,如果单凭绩效,确实天然吃些亏。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努力,相反,我们需要用更为扎实、学理、细致的学术让大家认可我们的成果——而事实上也确实,能很明显感受到学科间是有一些壁垒的。自己也要学着慢慢建立这些壁垒,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或者换个词,“不可替代性”。

按照这个思路想下去,就不免有些时候要看看天。“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诚然自己是不聪明的,但学术或许也不在那些最聪明的人的视野中。而自己只要日拱一卒,总是能到达自己的“应许之地。不过前提是,自己要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干些什么,换言之,“不要摆烂”!

更多的或许是一些技术性的东西,比如如何管理预期,如何做反馈。事实上这不仅仅是学术,也指向做人。我不能控制他人怎么想,但我至少需要做到问心无愧,周深有首歌唱“潇洒不是不怕,是愿付出代价”,深以为然。我需要慢慢学着“多线程处理”,如何完成导师的任务,同时做自己想做的,提升自己的事情——比如语言、阅读和自己的写作。总之,自己并不是博一,而是博三。这学期没课,是给了自己更多空间,也是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和考验。是呀,“关关难过关关过”,但不能仅仅是凭运气和他人的怜悯,自己需要不断成长与进步——这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只是为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学期的第二周又要过去,接下来两周肉眼可见的兵荒马乱,但正是在这种“非常态”中是最好训练自己“守常”能力的时候。“理性人需要做出权衡取舍”,自己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效用函数”。

September 20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请通过邮件或微信公众号(LuminescentJackie)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