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岁月会将人带向远方


国庆出游:涿州、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

这次旅行并不在计划之中,完全是十月一日的临时起意。当然,老师说“你可以休息一下”,以及国庆期间这几个城市的酒店并没有涨价得太离谱也是重要因素。由于去程全程普速,加上回程的高铁是积分兑换的,这次旅程的花费才将将750元,考虑到是三个完整的十一假日,这个价格可以说是特别实惠了——只是我本来跟导师说要在3日反馈课题的进展,而我这三天完全没打开电脑(直到我坐上了回程的高铁,想着如果再不开电脑的话,我这次出来带电脑可是太亏了),就只有在今天搜肠刮肚些进展汇报给导师了。可能是过节,也可能是因为这个任务实际上过了9月30日之后,也没有很紧迫且确切的DDL,导师也没追问我课题的进展,不过我想今天还是得给导师一个解释。

不过,既然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旅行,学术的事情就留到结尾再说。这次旅行说是“临时起意”,实则在去年十一月份,我借计划毕业旅行之名虚度光阴的时候就已有计划。其实非常简单,你对着地图,看到一条笔直的京广线,再看看周边城市都还有一些我没去过的景点,计划就这样做出来了。再加上那时自己刚刚开始看小红书,上面鲜活的攻略给人以一种向远方的冲动。当然,毕业旅行最终倒是主要去了江浙沪以及日本,还有太原和大同。连着几次旅行,有的甚至是“悄悄地出门,打钱地不要”,给人并不是一种释然,而是一种空虚,再加上最近自己在养成记账的习惯,这种丧失了旅行的意义,只剩下疲累和打卡的旅行自是首先成了反思的对象。这次我重新踏上旅程,固然有向着远方“心痒痒”的成分,但对自己要去看什么,是不是可以跳过一些景点,以及对自己在旅途中的所思所想的关照应该是有更多的,也是由此,我决定仍然延续这个系列,作为对自己所花费时光的一种记录。

可能是因为自己现在主要从事近代史方面的研究,对近代史相关的遗迹和景观,自己能说得更多,也能激发自己的更多思考,就刻意在路线规划时安排得更多。比如这次特意在石家庄停留,只为去看石家庄解放纪念馆。但这次旅行的核心显然不是近代史,而是古建以及商周文明。我还记得大一的时候去希腊,带队老师在柏拉图学院的旧址——如今是雅典市内的一处普通公园,少有有人光顾——向我们谆谆教诲,“我们也需要有欣赏遗迹的能力”。诚然,古代史不会成为大部分人的事业;从功利的角度旅行也并非“学习知识”的捷径,但旅行对大多数人,包括我来说仍然有有着一种独特的吸引力的。这或许是由于其能够让我们短暂与日常保持距离,或许是由于远方的未知本身让人神牵梦萦,或许就纯粹地是因为想要出发,总之,“走出去”在这个交通极大发达,物质文明极度发展的社会已经不再罕有,甚至成了某种度假的“天然选择”,但但我们去并非一样能够明白其意义的人文景点时,或许欣赏的方式仍是需要学习的,或者说,人文景点更需要观赏者明白“我为什么来”。从涿州的双塔到邢台的清风楼,从邯郸的烈士陵园到安阳的殷墟,每个城市我都去看了当地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与此同时,我也去到了每座城市的博物馆:涿州博物馆、邢台博物馆、邯郸博物馆、殷墟博物馆、中国汉字博物馆和安阳博物馆。除了殷墟博物馆外,尽管是十一假期,博物馆的游览体验都相当不错。回程的路上我开始读《翦商》,在动笔写这一段之前我终于读完了——我感觉自己只有读完这本书才能更有底气地开始写这篇文章,尽管我并不准备在这里引用《翦商》的任何一段。这是一种纯粹的“感觉”,一种“进入历史”,与古人在某个层次上“神游”而具有共时性,同时又交叠着现实的多样化生活体验和DIY旅行所需要的计划和决断能力的经历。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我想“远方”从不只是指空间上的距离。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我总是如此喜欢去一座城市的博物馆——哪怕只是在里面走马观花地看一圈。一个简单的回答或许是,因为这是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最快的方式。如果只是从获取知识的角度,博物馆里面所有的展板因为都是被审核的,实际上远没有看几篇专题论文或读一本通史类的书籍来得快;但为什么博物馆重要,因为除了那些冰冷的文字,博物馆是有动线,有文物的。尽管如涿州博物馆这样的县一级的博物馆,里面的文物或许并不那么“珍贵”,但布展者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去突出他想讲述的这个地方的故事,这本身就是值得被解读的——当然,我也不是没有取到过完全随意布展的博物馆,那就更考验读者的解读功夫了。我不懂文物、考古和建筑,面对文物与古建也很难有“精美”之外的评价,也难以看出它们的“价值”——当然,如果你简单地认为“越古老越有价值”,这趟旅途倒是完美遵循了这个顺序——但通过一件件文物、古建及对它们的讲解,我能够获得一种“身临其境”感。尽管世事变迁,你还是能笃定地相信,千年前的人们曾与你走在同一座桥面,曾在同一片土地上劳作的时候在,这种感觉与我而言是相当奇妙,甚至有些魔幻的。

这种感受在我去安阳东站的公交车上感受的特别明显。我在安阳的酒店订在安阳天宁寺塔旁,或者说,安阳古城的中心。往西眺望你会看到一座大桥,只不过这大桥不是跨河,而是跨越京广铁路。由此出发一路向东约莫十公里才能到安阳东站,中间还要穿越京港澳高速和京广高铁。三条中国交通的生命线就好似三条大河,分割了安阳城。如果说历史有“层累”的话,这种建立在共时性上的空间差异同样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比如说,老城的繁华、城中村的烟火以及新城的衰朽。但我印象最深的还不是这种对比,而是在驶过城中村的时候——这里我要感谢的乘坐的公交车,并没有选择最快捷的那条宽敞大道,而是在城中村的小路中迂回——那望不到头的平房以及从中升起的烟火(正好是晚饭时分),让我突然想到,百年前乃至千年前的人们,是否就是在这相同的土地上,这样过着“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仿佛时光就这样停滞,而生活又如此鲜活。而我不属于这里,但又从这里经行,而我自己又有怎样的生活呢?车拐了个弯驶上了大道,再下穿了京港澳高速,高耸的居民房没有太多灯火,这或许更像现代意义上的大城市,但少了人,或让人在其中异化,又怎能说得上是座城?

从北京到安阳的一路我都是坐的普速列车,直到回程才坐上了高铁。这篇文章在回程的高铁上开了个头,当时我仔细地研究了一下车辆的运行图——京广高铁北段是已经复速350了,而这趟列车在安阳与北京之间不止要停石家庄,还要停邯郸东——可能可以说是一辆“快车”,但又不是标杆吧——在安阳东至邯郸东之间还是跑出了330km/h的速度,属于是卖力了。考虑到这两个车站高铁也就二十分钟,跑出这个速度属实是有些不寻常——大概是京广高铁北段多少还是有一些冗余,而且这车是短途(开封北到北京西,其实可以看成是郑州东到北京西的延长),中间在郑州东、安阳东和石家庄都有时间不断的待避(图定分别为20、13、7分钟),也就让这车的运行更加flexible。这趟列车在这个区间被G54、G78两趟车踩,然后跟着石家庄站开出的一趟管内车,再踩掉另一趟管内车,可以说是繁忙了一天的京广高铁在这个区间一天中最后一次稍显复杂的车次调度。

与此相比,我坐的普速火车就简单很多,首先就体现在宽松的运行图——京石区间最快的高铁只需要一小时,最快的普铁是两小时二十一分,最慢的则将近五小时。因为是从涿州上车,必然坐不到最快的,坐的是一趟两小时四十分的,然后就这么一个小时换一座城。而京广高铁尽管可以大约缩短一半的时间,但由于除石家庄站外高铁都在新区设站,而景点往往都在火车站旁的老城区,一来一回,还不如乖乖坐普铁。已不是正日子的普铁稍微宽松了些,倒不想说什么“从前的日子过得慢”这样的感慨,只不过在普铁上,看着夕阳西下,朝霞升起,更能感受到什么是“流动的中国”。铁路,也是天然将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位移相关联的一种方式。我上次如此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大概还是在益阳,吃着同样名为“米粉”,实则口感与家乡大相径庭的时候——要知道那还是在一个省内。于是乎我感受到了旅行的另一个意义——感受风土人情。比起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或是需要深厚解读功底的人文历史,生活是寻常,但又在其中处处展现出不同——哪怕是在大平原上,只相隔一小时。这种远方不在现实的时空中,而在心中更远处,或许可以将其称为“相互理解间的距离”。

不论是空间上的距离还是心灵上的距离,跨越都是需要时间的,而我选择这样将其诚实地记录。下面是我的具体行程,当然或许有些特种兵。这周的总结大概会另开一篇,毕竟走向远方值得被单独记录。

10.2 住邢台 ¥143
北京西-涿州 K817 0804-0848 ¥12.5【如果没买到火车票的话,在六里桥坐838同样是个好选择】
涿州博物馆➡️辽代双塔➡️华阳公园➡️永济桥
涿州-石家庄 K117 1236-1523 ¥41.5
石家庄解放纪念馆
石家庄-邢台 K267 1732-1835 ¥16.5
10.3 住安阳 ¥156
邢台博物馆➡️开元古寺、清风楼
邢台-邯郸 K507 1202-1241 ¥11
晋冀鲁豫革命纪念园➡️邯郸博物馆
邯郸-安阳 K4179 1701-1746 ¥11
10.4
殷墟博物馆➡️文字博物馆➡️安阳博物馆➡️文峰塔、城隍庙、魁星阁、岳飞庙
安阳东-北京西 G1560 1949-2206 (积分支付¥236)
October 5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