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具体的人。
有关国庆出游总的感受已经在上一篇写到了。为了不影响整篇的主旨表达,一些更为私人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就放在这了。并且作为一周的总结,这篇文章还会写到一些旅行之外的生活。
首先是有关旅途中的交通的。毕竟本人也可以说算是一个“交通爱好者”吧。上一篇文章其实已经说到了自己这次旅行的去程都是坐的普铁,然后除了石家庄,这几个城市都是没有地铁的。因此公共交通在我这次的旅行中可以说占了很重要的位置。虽然整体上看这次的公交体验差强人意,但还是有些值得吐槽的地方。涿州的公交要给好评的是北京的838路,几乎是以五分钟间隔开着。但除此之外县城的公交就大多是二三十分钟的间隔——当然,作为一个县城,这个间隔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只不过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火车站门前的早市。一般来说我都是希望尽速逃离火车站前这个是非之地的,但涿州似乎不一样,这已经变成了当地生活的一部分。想想也或许可以理解,因为在这里置业的人,大多可能是需要往返北京通勤的。尽管838六里桥一站琉璃河,但有进京检查站还是一个大劣势,火车就相较而言要好很多,而且涿州站的发车频次还不低——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如今的语境下说,前两年大概这样的“日常”都是难以想象的。然后到石家庄,要吐槽的是石家庄站的高铁地铁安检不互认(似乎是只有一个特定的出站口才互认,但我下火车的时候真的没有看见与此有关的标识,大概是因为我是在2车),并且石家庄地铁不支持交通联合。我是在2日到的石家庄,我真的很难想象这座城市的地铁在跨年那一天挤进了300多万人——incredible。接下来的三座城市,邢台、邯郸和安阳,公交的一个特点大概是都以火车站为枢纽布置了许多通向周边区县的公交,也因此火车站前广场显得特别热闹——主要是因为黑车。邢台的公交整体中规中矩吧,是我设想的一座小城应有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甚至还有些惊喜,毕竟公交的旅速确实快。邯郸公交主要要吐槽的点是高德地图的显示完全是乱的,因为修路公交改线的信息没有明显提示,不过要点赞的是3路公交在面对拥堵路段时主动选择甩站绕行,并且在绕行段的车站站站停。安阳公交值得吐槽的更多些,首先是1块2块不知道是按什么标准收,然后是竟然在殷墟博物馆、中国汉字博物馆和安阳博物馆之间没有直达公交,最后是中国汉字博物馆公交站的设置,要让人绕回到前面一个路口才能过街。当然你可以说,以上说的都是些吹毛求疵的细节,在这个年代,一座城市的公共交通连维持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我想,有些真感受还是写下来为好——哦对了,补充说一句,这几座城市只有邯郸和石家庄有可以被游客方便利用的共享单车——安阳虽然有,但是是那种老式的地方共享单车,让人一看就没有注册的欲望。
这次旅行主要是看博物馆。因为这几个地方都有真历史,所以博物馆其实很难去做的很差。但是你也同样能够发现一座城市的经济水平会如何影响这座城市的文旅产业的发展。这几个城市都让我有一种“有好东西,但不给你看”的感觉。比如说涿州仍然深藏在棚户区中的双塔,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中大修的展厅。要知道,这是国庆节,一年中少有的黄金周。邢台我本是会给博物馆高分的,但竟然里面有很多基本展陈都没有开放,特别是讲近代史的三层一整个没开放。其实奔爱这些城市还有更多的遗址可看,但那些就更加分散在下面的县和村中,比如邯郸的响堂山石窟,安阳的曹操高陵。尽管有的也开通了公交,但时间成本无疑会大大增加。这或许就是第六次大提速之后大队更广袤乡村的一种无声的剥夺。或许我感受很深的是一个瞬间吧,是我在排殷墟博物馆的时候,队伍一直排到了洹河桥上,刚好是上午八九点,阳光将远处安阳新城区的高楼勾勒出剪影,而西边又是仍然在工作,冒着白烟的安阳电厂。毫无疑问,这是一方有历史的土地,但历史并不能直接映照现实。很显然的就是安阳博物馆,较之殷墟博物馆和中国汉字博物馆这两个“国字头”的展馆来说,明显就冷清,而且破败很多。事实上如果说殷墟博物馆人太多而观展体验很差的话,中国汉字博物馆就让我感到有一些“金玉其外”——展厅很宏大华丽,甚至被用作安阳的城市宣传,但仔细想想,汉字能展出些什么呢?或许相似的是我去年十一去到乌海的“中国书法博物馆”,倒不如说是一个美术馆吧。安阳博物馆的破败倒是让它莫名地与当地人的生活更亲近了——一层入口有几张桌子,有很多学生在写假期的作业。忽然想到,这几个地方都是高考很难考出来的地方,一种莫名的现实感,尽管我已经逃离很久,忽然笼罩着我。
这就或许要说到之前自己参加的一个教育公益项目最近停止了实体化运行。那天的朋友圈真的非常魔幻,一面是对股市大涨的狂喜,另一面就是对这个项目的哀悼(相关推送见https://mp.weixin.qq.com/s/TilokxgsYuGJqWlnosXS8Q)。作为参加过两轮,然后又在两轮之后毅然决然地选择“出走”的我,这个项目带给我的其实相当清晰——一次“出圈”的尝试以及社交的机会。当然,我有好好上课,或许也是我如今对助教工作如此有思考的来源之一,但必须承认,一个大二大三的学生真的能教授些什么么,或许不如说是拿着老师已经上过的课程“好为人师”一次——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样,我也当然看到了这个项目中有很多学术做得很不错的dalao,但我自己确实是如此。现在回想起来我只是感到一种不真实感,我看着他们的朋友圈,分布在天南海北,有的已经找到了工作,做着自己想做,但从社会传统意义而言有些小众的事情。我感到那些不属于我,但我又真切地参加过。这给了我某种自信,但又或许更加是激励我前行的某种动力。如今我反思自己的“好为人师”,但我并不改某种“精英主义”。因为自己并不申请国外的高校,自己参加这个项目可能更多的是“为己”,但绝非功利。但是你能从这个项目的众多参与者中看到许多考量,大多是合理的,但正如这篇推送中所讲的一样,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然我也相信,这个组织作为NGO,尤其是有着深厚国外背景,又是植根于中国三四线城市的教育组织,在如今的国际关系、社会舆论环境和教育场域中的生存位是愈发逼仄的——这或许是这篇推送没有说出的外因,或许是更重要的因素吧。那两次经历于我而言是乌托邦,美好,但现在来看再难实现。或许这也是时间力量的某种展示,就在倏忽之间形成了一种“势”;并且它不是在最困难的封锁时期结束的,而是在看起来一切都在变好的“新时代”,何尝不是一种反讽,或许又是种预言?
苏轼说,“归来仍是少年”,远行中的反思,终究是回落到自己所经历的现实之中。上篇文章开端于回程的高铁上。不过为了省钱买的是积分兑换的票,不得不在车站等了一个半小时。旅行最后一天的时候我发现我得了痔疮,然后回来之后就恶补了一下什么叫血栓性痔疮,然后买药。本来4号回来,5号就准备去学校接着自习,但是因为骑自行车实在太困难,并且6号又有小雨,所以直到今天还没去学校。这两天除了写这两篇文章,其他可能就是看完了《翦商》,然后报名了19号的雅思。其他的,就是在宿舍看了一天B站和芒果TV的视频。明天又是工作日,自己的研究说什么需要推进——好笑的是输入法竟然自动给我推荐了这个短语——我要去写,把自己没什么头绪,然后觉得工作量会很大的共产国际部分给梳理完,然后开始写作,这一两天要给老师这个反馈。这或许就是某种“Back to normal”。对了,十一假期开始的时候我整理我收藏的小红书,有帖子说,要给每一天建立sop——80%都是规范性的,不用去想就能去做的事情,剩下的20%留作生活的惊喜。我觉得自己需要去建立一个这样的东西,特别是我的语言的学习,书法的练习和每天的研究都需要安排,然后与娱乐找到一个平衡。其实自己现在应该说是在一个最好的自由探索的时期,没有硬性的DDL,也没有必须要看的、必须要做的,但自己需要有一股“劲”,知道什么是主线,着力保护自己的专注时间。而这一切的基础是面向日常,接受焦虑——最近被几位本科生约着聊推研的事情,真的感觉如今的本科环境与两三年前相比变化很大,也让我感到需要对思政课中助教能做些啥有进一步的思考。可能个体是无法撼动环境的,但我们至少可以做些什么让环境为我所用,哪怕是一个最自私的,让自己有生活得更好的理由。
October 7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