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具体的事。
不知道为什么想起这个题目,或许是有许多想法现在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加之昨天晚上几乎是通宵了,思绪有些混乱。但更觉有一些“飘飘欲仙”之感,想抓住这一片片记忆的碎片。
因为昨天又是跟老师汇报进展的日子,感觉自己难得的进入了一种“心流”状态,研究的题目也确实有进展,就想着一晚上做完,结果做到了凌晨四点。当自己确实久违地感到自己确实在做一些发现新知的事——当然最后要怎么写出来,还得是严谨的看了二手文献,安排论证结构以及精细的写作的。但是这种状态真的是让人只要有了一次这样经历就会感念很久,并且希望将其作为日常的标杆(当然,熬夜可不应该是日常)。为什么这篇文章的主题会是“失去”呢?大概是有以下几个层次的。
失去的不确定性
其实一个月前就已经知道,但今天老师再次提起签约的事情的时候,还是会心里咯噔一下。开个玩笑,“是这一级最早备战延迟退休的”。这让人真实的有一种面向社会的实感。或许不能说是“签了卖身契”,但怎么说是选了一种生活,一种安逸,甚至是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也是放弃了一些自由。但这个年代谁不羡慕稳定呢?北京不适合生活,但或许仍然是“学术”的,这并不是因为他人的看法,只是一种冥冥之中,或许也不能称为“calling”。我至少现在还坚定地认为,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但我确实羡慕,就这样。或许这就是人的“贱”吧,会美化自己所未得的,但又甘愿选择一种痛苦。
大概不论如何,总是要“打铁还需自身硬”。不知怎的,从第一眼看到,就非常羡慕福柯所说“灰暗的故纸堆”的描述,是我期待的生活的确切描述。自己也在昨天确实重新感到了从故纸堆能给人的一种“福流”。尽管这星期的手机使用时间又爆炸了——主要是因为周三原神的更新——但我知道我自己是有收获的。自己现在能做的调整或许就是,周二周四周六超高的工作效率,然后周一周三周五允许自己摆烂,去和老师交流,或者就是玩游戏。生活是人选择的,但人也是可以主动选择生活的。只是,如何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仍然保有对生活的热爱,并且找到生活的意义感——当然,我觉得有一种意义感我也是承认的,叫做虚无。只是有一些可笑,旁人都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收入),婚姻,甚至家室,自己却甘愿将自己抛入不确定性的海洋,甚至每天还为一个不成熟的资本市场的涨跌而操心,或许,这是对自己的一种盲目期待与自大吧。想想应星老师,“比你聪明还比你更努力”,真的是在当代只能仰望的存在,而我很感谢——尽管我不知道感谢之后要加什么宾语——竟能够与应星老师有过几次“平等”的交流,或者换个说法,能够占用应老师宝贵的几个小时向其求教。我不知道这一切是属于我,还是只是因为自己所处的平台,自己失去了这个身份,又还剩多少。但怎么说,就和前几篇中我写的一样,即便是今天才跟导师讨论过,明天就又是给老师发研究进展的时候了,然后自己下周的雅思——自己还是想出去交换的,然后还要推进自己的研究——毕竟有一个自己想参加的会,截稿在15日;自己手头上的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还是得尽快“变现”。总之,或许在这个环境中,就不会有“彻底清闲”的时候。
失去的确定性
一个学期的顺利开学,意味着下个学期的计划在教务处那边又要开始运行。长期做思政课助教的我,颇有些“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味道——当然这次是个重大利空,要平白多上一小节的课。开玩笑地说一句,既然思政课助教的改革原则是“多劳多得”,建议参照老师教学工作量的算法,区分3学时的课和2学时的课的助教工资,并且考虑到研究生的实际情况,给第一大节课的助教加工资(此处应有狗头)。而从我个人自身而言,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了解这座园子里的本科生——究竟应该怎样设想一门课的教学目标与同学们的基础、同学对这门课的期待?是的,我们仍然十分注意倾听任何一个反馈,但就好像某游戏策划所面对的局面,你需要去分清这里面哪些是“杂音”,哪些又是真实的需求。而哪怕是真实的需求,又要考虑是否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契合,是否符合最大多数同学的利益。怎么说,“同学只要上课和提意见就可以了,老师和助教要考虑的就多了”(公式真是好用,狗头)。但我仍然执着地相信,只要认真做一件事情,认真备课上课,这种真诚是能够打动人的。尽管通过教学获得认可,仍然是一件“看脸”的事。
失去的正常生活
这或许是最符合这个标题本意的。上一篇就讲到,自己最近长了个痔疮,教人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如坐针毡”。而且,不能吃辣简直是要了一个湖南人的命好吧。当然这一切或许都还能忍受,但将近一星期了还没见好转,就让我不得不多留了个心眼。去校医院,指检,医生:“嚯,这还真大……快一周了还没好呀,不能吃辣别喝酒,搽马应龙。”我顺势从书包里拿出马应龙,医生:“嚯有备而来呀小伙子,我这能报销你还花钱买干啥呢。”嗨,没事就好,而且一周前刚好是十一,根本就不想来学校挤好吧。
本来,借着今天学术上有成果是想向老师公开这个公众号的,但是最终也没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那就顺其自然吧。今天老师又提到了新雅。之前上过应老师、甘老师的课,这些成了我的底色,但是自己现在却有些羞于提起,或许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做出能配得上这个身份的成就。但如今的新雅又有多少“遗存”呢?或许“新雅是常为新的”。这接着上文,或许可以进一步解释自己对本科生“愈来愈陌生”。毫无疑问,大家都很焦虑,这或许应该怪罪于这个时代,但对个人来说,只有真正的行动,才能让自己真正的“活在当下”,否则时间只是虚幻划过的数字。今天打开大麦刚好是谭晶的演唱会抢票,本来买到了699的,但最终看着付款时间一秒秒过去,最终还是没狠下这条心付款——一方面是发现,除了最低价的399其他票档根本不需要抢,另一方面也是对天津和演唱会“祛魅”(当然,还没看过谭晶的演唱会,也是只看过一场体育馆演唱会)。当然,最重要的是看了看自己的预算和这两天剧烈动荡的资本市场。
怎样才是快乐?我是不是在“猜”老师想要什么——但换个角度想一想,这何尝不也是一种“理解”。而且今天在我跟老师汇报的时候,第一次感到一种基于材料的“游刃有余”——当然,或许是因为老师也忙了一上午,还没有好好地整理思路。不过自己真的是感觉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尽管老师起初还问我,“你是不是要补觉”——我知道了,今天就是再怎么困,也要是晚上二十二三点才睡,这样再后一天就像是“强制重启”一样。——有进展,就真的是可以“牛”的,甘老师的性格说出的话或许直率,但真有几分道理。我不由得回想起三年前跟人文学院的一位老师,也是在咖啡厅里讨论论文,自己只觉汗流浃背。当然,不是那位老师的问题,也不是那个研究题目的问题,是自己当时真的没有认真做,也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或许这也是一种冥冥之中命运的选择,今天又看到与当时的选择时几乎一致的一场讲座的配置,主讲人是我这个领域鼎鼎有名的大家。——是的,自己真的是要一步一步地做很好很好的研究的。可能自己的发表并不算好,也不会“同流合污”做一些“短平快”的活,但我确信自己现在做的是有意义的,是在探索一些很重要,但又无人曾言说的新知的,这或许就是对自己现有意义的最好安放。换句话说,一方面是,“这个世界会好吗”;另一方面是,“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
October 11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