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刚说到这一周多的时间都没有怎么搞学术,写这两篇也是为了让自己找回写作的状态。
昨天早上收拾完衣服,和一位做原理的朋友聊,异化、殖民这样一些其实也已经深深植入我的生活之中的词,对我来说听完才发现是需要认真反思的。我忽地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其实自己的学术只是在一些不懂的人面前装的工具,真正遇到严肃的学术讨论,特别是遇到认为比自己懂得多的人的时候,自己就会“礼貌的”地退场。但其实这个世界可能就是一个草台班子,需要意识到自己的有限,但同时需要对自己已经进行过思考和探索的东西有基本的信心——这说的当然是我现在在写的稿子,而且这几天,十一月的上旬,我想是需要有一个从材料到成文的突破的。
不知道怎么,总觉得寝室里新买的一些装备,尽管看起来很炫酷,但实际上并没有提高我的学习效率——双显示屏总觉有些奇怪,还是想把一个放中间一个竖着;机械键盘总觉得打字手很累,大概是已经适应了薄膜键盘的轻松(后记:发现把键盘垫高一些感受就会好很多);买了个音响和耳机,但一个人在室内,木头耳朵听音乐还是主要靠笔记本外放。倒是新买了一个电脑或许有些帮助,但这电脑又不是给我的,而且连带着我现在已经不常用的买了三年多的iPad打算一起给明年将要高考的妹妹上大学用——当然,在此感谢国家的换新补贴,甚至在小米商城购买还能开发票报销。
说了很多日常,接下来也还是要好好说一下“学术”。大概做历史,面对浩如烟海的材料的时候是会让人兴奋的,因为这材料蕴涵着无限的可能,让人能够了解过去,去同情、去思考,去感受;但看完材料之后,需要从材料之中抽丝剥茧出一个故事,并为这个故事赋予一个主题就较之而言并不是如此令人享受了——当然你可以说在阅读的时候就是有针对性的在搜集材料,但就我的感受而言,这样只是会减损阅读时本身乐趣的获取。当然,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大概是,阅读是一个完全“输入”的过程,其实并不需要多少自己的思考。而思考总是困难而且费时的——当然,思考出一些之后还是很令人享受的。
我现在手头上这个题,恰恰就是进入了这个“写故事”的阶段,并且有老师的“强指导”。在这一点上我当然是感谢我导师的。但与此同时,这带来的是我似乎一直为一篇论文而思考。或许两周之前的状态是比较好的, 那就是每两天给导师汇报进展,但其实汇报的只是一天的——“控制信息流速”大概确实是一项学问。
当然这背后或许还有一些更加实质性和理论性的问题。一是要解决的问题层次。前两周我解决的都是一些“事”层面的问题,比如钱从哪来,运动是谁指导的,换言之是一个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凭借自己的信息搜索能力和极快的阅读速度是十分简单的。但如今我需要面对的是谋篇布局,是设想在一个主题之下我需要说哪些,并且还有可能去补材料——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之前对’事’的考察不重要,但史料逻辑与行文逻辑之间或许就是有差异的。也正是与哪位同学的聊天再次提示我,还是要回到运动本身的逻辑;追谁做了什么:组织的领导人是谁;运动的领导力量是谁,“谁为了什么罢工,谁组织的,指令是谁发出的,谁冲在最前面”等等;有一些东西,比如“领导权”是self-evidence的,需要将其拆解为具体可论证的问题。二是重新思考需要论证的究竟是什么——“只有想清楚了才可能写清楚”,这几句话我是大一听说的,但如今仍然在实现这一点的路上。比如说,这篇文章究竟是工人运动的,还是理论的,还是世界史的。不同的主题带来的是叙述方式的转变,以及所需要材料的不同。一方面我需要完成老师的设想,但另一方面我同样要设想在这篇文章没用上的材料,是不是同样能够写出一个不是那样精彩的故事。总之是需要产出的最后还有理论上的问题。众人皆知为了避免“碎片化”,史学研究也需要回应一些大问题。但回应哪些问题,如何回应就成为了问题。在写这一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大概就是需要对材料有一个“设想”而不是顺从材料的逻辑。而与同学的聊天提醒我另一点,那就是还是要回到文本去思考理论,有的时候真的是理论的想象力限制了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比如说,或许我们专业更多的是读列宁与毛泽东,但实际上对我的这篇文章来说,其实去看马恩的殖民理论及至新殖民主义的一些内容同样重要。
以上大概都是说说而已,有一些也是超出手头上的文章本身的。但在老师的指导之下——毕竟这算是我的第一篇“学术”文章(区别于教学文章与综述文章)。算一算时间和自己的投入,自己也是到了一个需要输出的时间。卡住了就是需要交流,而且来自不同学科的声音都应该听一听——哪怕有的时候这会触及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让人在被提问中感到无所适从。为了解决问题 ,这些大概都是值得的,而文章只不过是解决问题的记录。
—下面是11月4日的补记—
因为微信平台一天只能发一篇的限制,这一篇就这样顺延了一天。不过就在我昨天下午写完上面的文字之后,老师就找到我问进展。然后在北京的大风天里把我叫到了办公室。我当然知道自己上一周是没有进展的,所以我接受对此的所有批评。然后晚上又焦虑了一下交换申请,因为查到似乎对于语言都要求7分。不过今天早上问了一下现在正在交换的学姐,说是只要满足CSC的要求就好,些微的放宽心。今天早上又是一个没有做什么的早上,不过查info发现又一笔补贴到账。大概,最快的赚钱方式还是好好做学术。
November 3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