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娱乐、后现代,被消解的一切

穿林打叶 过程轰轰烈烈/花开花落 一路上起起跌跌/春夏秋冬明和灭

发了一条小圈,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体会到一种因为装载了过多信息而大脑宕机的感觉。尤其是叠加昨晚还某种强迫症式的晚睡,早上起来的时候还晕晕乎乎的,只睡了五个半小时。但因为早上要带早八的研讨,还是只能麻溜地起床换衣,甚至还故作悠闲地去吃了个早餐——事后证明吃早餐真的很重要,否则可能整天都不太清醒。

研讨课总是令人期待,但也是令人紧张的。尽管一年前已经带过了一样的主题,但是面对不同的学生,还是会有一种对教学的敬畏——毕竟,自己还是一个学生,没有任何的权威。所具有的“权力”,只是老师的一种恩赐。更不用说这门课其实对我来说也是陌生的,毕竟不是自己的专业领域。不过还是要说,对这个专题研讨自己多少还是有一些更多的自信,因为这个专题自己是有一个能够与同学生活切身相关,而又能够统领起这个专题需要讨论的诸多核心问题的一个场景。嗯,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讨论课最重要的是引发同学的思考——毕竟其实自己能够给同学的“答案”其实不多,也需要管控自己的表达欲——毕竟谁不喜欢“好为人师”呢。我可以接受讨论课“冷场”,但我希望参与者是在真正“思考问题”的。而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大家思考呢?我想大概是与参与者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具有高度的“可讨论性”,并且在知识上不设过高的参与门槛(毕竟参与者大多是大一的理工科学生)的。同时,主导者需要给讨论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毕竟哪怕是一些“错误的话”,也比“虚伪的话”要好。

在这个意义上,我其实不是那么关注“政治正确”,而是想着如何能够更好地实现课程目的。早上讨论课完开了一个多小时的助教会反思和复盘,加上中午吃饭的时候,还拍脑袋地将自己昨天刚好上课遇到的一个问题,以及最近读史料的问题借着这个讨论主题发挥了一下。我想这或许是某种“教学相长”,从同学们的讨论中,能够让我反观自身,并且去向任课教师寻求更多的帮助。我知道自己带的讨论课其实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最突出的就是自己说的话还是太多了——不过如果能够引发同学们的一些思考倒也值得,只是下午的讨论就让我不是那样舒服。主要问题不是同学们,而是我。感觉是其实有一名同学有挺强的带研讨的意识,只不过我还是很想让大家讨论我设置的那个情景,而这在下午的效果就变成了某种技术性的讨论,这显然就与课程的目标有些偏离——而同学们会自动地将这个话题与高中所学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相结合,是我早上在助教课上听闻,但没想到回旋镖来得这么快的。或许还是应该放手,应该相信研讨会有自身的逻辑,但是我们的教育何尝不是这样“揠苗助长”的呢?

还有就是在讨论课之后,刚好有机会去问问最近一名很火的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去听听他是如何阐述那件事的。这给我一种恍惚感。我们常说“新闻是正在发生的历史”,而我相信这已是一条新闻,只不过事实已经在众声喧哗之中消弭,取而代之的是情绪的狂欢,以及借题发挥对某些敏感话题或刻板印象的讨论。玩梗是解决不了问题,也无助于事情的解决的。用我最近看材料的感觉就好似,对一件很重要的事,你只看了史料和一堆质量低劣的二手研究,而没有找到最核心的史料。诚然,当事人的叙述也只是一面之词,但是这一面之词本身应该,也值得被倾听并给予认真对待。“孤证不立”,但也同样不能丧失“同情之理解”与“理解之同情”。

再之后与一位学长讨论了我手头正在做的论文还能找到哪些材料,以及还可以采取哪些论述策略。那种将自己的想法能够一股脑讲出来,而且得到切实的帮助与回应的感觉,真的特别美妙。尽管这之后我还是需要回到文本,去“坐冷板凳的功夫”去梳理一条条数据,去清理一条条档案,但理论的魅力或许正是在于,给这些灰暗的工作镶上一层希望的金光,让人至少知道自己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前人所未发的工作。

回到寝室,美美地建立了自己一顿丰盛的晚餐,然后开始一件件处理今天的备忘录,再敲下上面这一些文字。这些让我感到今天确实是充实而有收获的,尽管这让人脑袋高速运转,令人旋转。还是很喜欢本科一位老师点人回答问题的时候所说,“It’s on the right track.”既然on the right track,就只需干下去罢。

November 19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