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只需去做罢

做一件事最好的时候是昨天,其次是现在。

本来这周早几天的时候一度连更了两天,看着一个公众号,感觉其实日更是一种强迫自己反思,并且保持写作状态的方式。或许是因为周二助教课太累,周三周四其实都没进入专注学习的状态。不过这一周倒是找了很多人聊天,也在材料和论文想法上有一些进步,只不过到现在这些都还只是停留于自己的脑海。现在对自己最紧要的或许就是将脑海中的一切竹筒倒豆子式地写出来。

其实仔细算算,自己手头上的事情真不少,自己的研究也到了一个愈发需要输出的阶段——当然不是说前面的探索没有意义,只不过确实时间太长了,并且通过大量二手文献的阅读我发现自己真的是能够解决一些问题的。这种自信或许是十分关键的。而对于日常的种种事——这周的后半截因为要处理周末审稿会的会务, 久违地体会了一种做社工的感觉。怎么说,这确实是让人手头“很忙”的,而且你能很快地知道你做了一件事。但是这令人不爽的点大概是在于其实这不就是纯纯打工人么,做的一切其实都不具有自身的主体性。在此我并不奢求一种权力,尽管这确实非常迷人。只不过会有一种焦虑,一种实现个人的主体自由,并且利用好自己所具有的时间,尤其是大块时间的紧迫感。所以在周五我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虽然自己没做什么事,但感觉自己做了很多事”。怎么说,还是要明确自己的主线,然后提升自己multitasking的能力——毕竟人还是社会中的个体。或许正如老师所说,选择“自我边缘化”是极需要勇气和定力的。这大概就是某种长期主义,选择在黑暗中去寻找光。

当然,还是需要一些成就感的,只不过就好似多巴胺与肾上腺素, 短时间内的确能给人快感,但并不能给人长久的意义感与稳定性。我跟一个朋友打趣,说最近做会务都让人有种斯德哥尔摩式地喜欢上了这件事——但或许别扭的地方正在于此,主体性意识的感受是通过一种去主体性的行为实现的。或许能够将其称之为“拧巴”,但至少心底有一个声音告诉我,这不是我应该做的。或者说,这些就只是“活”,需要做,需要做好,但是并不是自己的主业。

前路茫茫亦灿灿。就近了说,周一的读书会需要准备,周四还有一个讲座,更重要的是周五的改稿会——因为自己希望逼自己一把,也是像老师所说的,“这个稿子这个月必须要见到成果”。即便这样会让自己变成一个ddl战士——也看到帖子,说这样是不是就是压力型人格,或者说一种畸形的激励。不过或许就这一次,能够让我有效率的做完,也算是至少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一种方式。如果能写完,也算是这个月自己在切实做一些事情。当然,这个做完就需要考虑CSC申请的事情,并且安排好自己海员的研究的后续,并且找好自己博士阶段的选题。事情一项接着一项。或许这就是难得的一种充实感以及令人稳定的意义感。在车上老师打趣,“他现在才博一”。或许说者无心,但如果倒推一下,时间真的是不多的。

其实这种能够安心搞学术的环境,本身就是令人羡慕的,特别是在我所在的学院。或许是太早领悟到了“选择”这一课,只不过真的做好,不只是意识到正确答案这么简单,而是要去做。用政治的话语来说,叫“善做善成”。不是在证明些什么,只是我觉得我应该去做,并且能做好。如果没做到是一件特别令人遗憾的事情。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了生活的回归——比如说周四还泡了脚,周五还跑了步。生活的实感与意义,或许正是在这样一件件小事之中形成的——而不是刷了多久小红书,看了多久B站以及买了些什么,那样只会让人感到更加虚幻,以及堕入消费主义。当然,这样简单的贴标签或许也不太好,但是至少在生活的一件件小事中会感到自己对时间的掌控。并且,做了就做了,就不会占用大脑一直挂念着。于是乎,重要的就是,想到了就去做。并且,不能认为刷手机是某种意义上的放松——确实很让人快乐,但只不过是让人被迫摄取更多的信息,因此实际上脑子还是在转,也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休息。

或许还需要提一句的,是昨天的青春诗乐会。其实参加这种所谓的大型活动越多,反而会让人感觉“世界是一个大草台班子”。还好这一切其实都与我无关——大概也符合我一贯的人设,以及目前我参与,但并不深入社工的想法。自己对这“表演”是有预想的,因为高二参加社团节经历过一次。我也知道自己的书法,尽管很久没练了,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现场写并且在台上展示,还是够唬住人的——毕竟又不是艺术团展演。而且为了再加多一层保险,我还特意提前准备了一张——这个时候就能够感受到春晚为什么要有备播带了。结果当然是,尽管有很多诸如话筒没声,间奏少一段等种种bug,但是至少我的部分完成的还是比较顺利的。经历了一些,也能够感受到“聚光灯打向我的1分钟”到此为止——毕竟,这是大礼堂,是在这座园子。我大概是不常展示我的书法的,尤其是到了现在这个学院,只不过,最近自己正巧需要些成就感。

怎么看这一周会有些潦草呢?大概这就是“意识到与做到”之间的距离。这一周大概专注时间可以到日均3-4小时,但是离6-8小时的目标还是差得很远。当然现在的工作主要是看成果,但是成果的背后的必要劳动时间,不论如何是需要保证的。正如最近看的一篇文章,说“都没开始写就抱怨写论文太难,未免有些离谱”。学然后知不足,做然后知困。做了,至少在老师面前我说话都更有底气——毕竟能力问题本身就是作为一个学生需要训练的,但是没做,那就是态度问题。

所以,只需去做罢。

November 23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