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怀念高三,是为了给现在积蓄力量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高考结束了。

  其实还没有,北京的考生明天还要奋战一天,但是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高考结束的大背景下,说出这句话并没有什么问题。

  从昨天开始,其实自己就一直在做一些自己的现实生活没有关系的事情:从做高考卷到今天为高考题写解析,我似乎在做一些我觉得我“应该”,但是实际上并不“应该”做的事情。换句话说,这些事情对我现在处境的改善来说并没有帮助,但是却能够让我感受到某种诡异的“成就感”,或者换句话说,一种满足,或者说,至少觉得自己“做了些事情”。这其实并不是一种“正常”的,或者说,理性的生活方式,或者换句话说这其实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我的生活其实是已经被他人“绑架”。——这句话可能本身说重了,但是这种感受却是很真实的。这是注定要改变的——要么是我进行改变,要么是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件事情在生活中的意义发生变化,但是不论如何,都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这是很难用物质衡量的,也是很难用某种流于世俗的“精神收获”来说明的,这就是一种十分个人的感受,除此之外并无其他。

  但是对于过去的这种怀念是确实的。这种写作的欲望也是真实的,但是对我而言,这种冲动似乎更加贴近于知识,以及其在考试之中所伴随的技巧——这仿佛对我来说成为了某种“本能”,但是我分不清这是一种对知识的敬畏,还是只是一种“躺平”——毕竟,我现在要写的论文,远远超过这张试卷能涵盖的范围。我的导师在改我的论文的时候,半开玩笑地跟我说,“这句话,骗骗高中语文老师可以,但是可不是学术写作的风格”

  一时间我竟为我的高中老师感到悲哀,愣了一秒,才发现原来小丑竟是我自己。


  高考远没有结束。

  这个时候应该配上一句带有极强政治性色彩的一句,“赶考永远在路上”“我们都是答卷人”。这套话语我们都太过熟悉,以至于我们都丧失了对这套话语最基本的质疑与反思能力。而我也越来越感受到,自己正逐渐失去对语言的控制与掌握能力,甚至失去自己对时间的控制与掌握能力,而对时间的掌控,当然你可以说是一种现代性的产物——我们为什么要对时间这么斤斤计较呢?但是这种失落与无力感却是确实的。

  我花了两天时间与一群人争论对高考文综题的想法与文综题的答案,这对我来说完全没有意义,在结束,或者说讨论中级的时候,我也常常会感到一种真实的空虚感——这是与鱼旁人讨论所共生的一种情感,这二者或许都是一种真实,而且后者可能是一种“更为真实的真实”,但是我却而在这个漩涡之中无法逃离——或许本有逃离的可能,但是我却被我自己限制。或者说,如果吸食鸦片一样迷上了这幻觉。

  人与人的连接本就如此复杂。


  我并不是不知道自己要去做些什么,只是仿佛总有一种些羁绊在我身旁萦回,“紧急”与“重要”,前者是一个客观标准,后者则是一种主观建构。每个人都有,都能有,都应有自己的判断。我开始害怕与警惕这种连接,警惕这种情感冲昏了理智,警惕这种连接背后所带来的现实会决定一个初识的灵魂之后的命运。因此这促使我去反思自己,从表达到内心。我没有找到一个可以支撑起自己的这种自信与作为这种交流基础的元素。当然我可以“狐假虎威”,可以在“清华”,或是“新雅”的光环下,依据我的生活体验去叙述一些“事实”,但是这些事实终究是植根于自己的生活与体验,我所能提供的也只是我的判读——我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判断来源于我当时自己的内心。

  但是如果一个判断不能被分享,同时其本身不具有权力,那这个判断在生活中,还有意义吗?我相信我在这个月接下来的几天之中会需要不断的作出判断——尽管我不是,也从来不是,或许也不会是最核心决策圈中的一员。这种独特的视角让我能够获取很多信息,同时能够看到一些不同的(至少从表达上不同)的事实,但同时也让这种判断变得毫无意义——至少从流俗的意义上讲。我只能说我能说服我自己,但是这种自己被说服而要改变,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时间一天天过去,DDL临近,我似乎能够更加切近地触摸未来,但是我却总是在回望过去。

  如果过去真的有意义,那就是成为前进的动力。


  但是,为什么要有意义呢?

June 9,2021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如需转载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使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