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做个幸福的人


各种空虚/冷冷冷/吹起吹起风里梦——钟镇涛:《让一切随风》

  回来两天,赶完一个已经拖了一个学期的DDL,没有轻松与愉悦,只觉更加愧疚。今天说什么也要写完另一个本应是前天的DDL。虽然我知道并不影响什么,因为研究生课都是小班,但自己这段时间的放荡还是以一种坦荡的方式袒露了。没有什么借口,只是不停地写,抓住一切时间写,但写时脑中空空。

  我想这不是单纯的写作问题,而是我究竟应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我买了这个月最后一天的火车票,想要在下个月开始做一个全新的人。但是正如我很多次说过的,时空的转移本身并不会改变任何事情,我现在生活的所有支撑,以及生活的所有未来,似乎都是建立在不断的阅读、思考与写作之上的。我停不下来,也不敢停下来。一切娱乐似乎都成为某种罪愆,而我只是在酒池肉林中跳舞。我知道,自己并不是缺可以做的事情。但是只是不愿意罢了。人总是会习惯过一种“更为舒适”的生活,人也同时活在他人的目光与期待之中。但是,人终究是为个体而活,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原子化的现代社会之中。敢爱敢恨,原本只是正常的情绪流露,现在却都要被面具与话语层层包裹。当然,我们不得不生活在世界之中,既然长大就说明我们不再会有太多留给自我任性的空间。但是这或许也并不必然意味着我们就要变得庸庸碌碌,去在关系之中获得自身的确定性。

  提问箱里经常收到这样的问题,“如何对抗生活的虚无”。坦率地来说我对这个问题根本没有答案,反而我会觉得这才“应该”是生活的常态。我们总是在深渊的边缘舞蹈,稍不留神就可能跌入深谷。这种紧张感或许是生活意义的来源。


  上面是年前写的,拖了一旬,还是要给这篇一个好的结束。

  最简单的解释当然是因为过年。但是在作者家的过年实际上是一年中最清闲的时候,因为并没有多少走亲戚的活动,相反因为街市上冷冷清清只能在家。写完ddl之后下了原神——提问箱里有人问我契机,实在是没有什么“契机”,只是觉得还是可以玩玩游戏。没想到这一玩就将近过了十天。如果说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可以称得上“摄魂怪”的话,游戏绝对是其中之一。以凌迟,也更加觉得“生活在现实中”的重要性。不过仔细想想,游戏也为观察自己提供了一个窗口——为什么自己会一度如此“沉溺”这款其实并不新奇的游戏呢?或者再推而广之,为什么会“沉溺”在一件事情——尤其是还明确地知道其并没有多大的“意义”的前提下?除了一种物质性的解释之外似乎也很难称为合理。但人真的只是物质的奴隶么?我越来越感受到或许人的存在,就应该是不断超越自己局限性的过程。

  自己手头实在是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最近的生活也只能算是浑浑噩噩——毕竟不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一过的。而这种反思不依靠环境,而更多需要听从自己的内心。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才是“长期主义”所应该选择的。

January 18 & 27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由于评论区技术问题,请通过邮件或Tape提问箱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