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escen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0%

教师节絮语2024


一个学者能否做出第一流的成绩“只关自己的气魄及精神意志,与天资无大关系”,进而以为“大抵在学术上成就大的人都不是第一等天资,因为聪明人总无毅力与傻气”(钱穆)

今天是教师节,照例是需要有些仪式感——主要是指给导师送花和向基础教育的老师发短信。经过几年,我发现今天找老师有一种天然的合法性——毕竟“礼多人不怪”。但是一年中只有今天问候一句,似乎又总是有些矫情。短信就很好,不是每天都发就很适合这一年几度的挂念——一般是春节和教师节我需要发这个短信。而且最为恐怖的是,如果从小学算起,给一些老师发短信也算有了十多年。并没有说我不乐意发短信,而是在编辑短信的过程中会突然感到有些人,就是这样停留在了个人的“历史”中。大约半个月前,也跟老师开玩笑地说起过“躺平的话,高中老师总还是可以的”,但是因为现行的选拔制度以及目前的教育环境,尽管真的能够躺平,但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呢?在这个意义上,我非常感念曾经给予我教导和帮助的所有老师。春蚕、红烛与人梯等等的比喻,都不及三年或是六年每一天的具体记忆。“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今我离开基础教育也有六年多,偶尔回去——甚至小学我已经回不去了——只感物是人非。而且更令人感念的是,很多老师还记得我,还会认真地回应,问我的近况。人与人的跨越时空的连接,令人尤为感动。仿佛自己还是六年、九年甚至是十五年前的自己,面对着世界的未知,有着谜一般的自信,能够认真的沉下心来读书写作,一步步坚定地走下去——自己现在,仍然需要这些品质。

今天也是我这学期第一门课,以及助教课的第一节。尽管没有要求,助教的那门课的第一节课我还是去了。惊喜的发现竟然真的有同学穿着雅礼的校服——但碍于身份不好跟他打招呼。为什么去,首先是想着第一节课,作为助教还是有必要让学生知道之后他们的小班会遇到谁;其次,也是更主要的,是想看看同学对更改后的微视频作业的反应——大概是与我的预想有些距离,或许是因为是大一还不知道情况,或许是因为并不在意,或许是因为在尊重课堂,总之似乎就这样都接受了,也没看到有人退课。我突然有一种诡异的寒凉感,难道他们是真的不关心考核的形式,只关心分数么?我不知道。今天导师还在群里发了她看到的某个树洞上对她课程的评价。因为主要说的就是我负责的考评部分,所以我并不敢发言。我的一个基本的想法是,并不能说你认真了就能够得到4.0,关键的问题或许是,如何让我们的评价被学生所理解——而在不提供分数,刻意隐藏评价标准之后,这或许本身是很难做到的,尽管内部是有着完善而规范的一套评价标准、流程和质量控制的。而这在更根本上,或许是思政课要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或许可以用一个直白的问题阐述目前思政课评价标准所面临的困境,“我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为什么不能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拿4.0”。我们强调过程评价,但并不给同学各项作业的分数,既然老师仍然坚持不给过程分数,那我也不想再坚持我的看法——当然,本身等级制考核的用意就是不希望同学“分分计较”。能否让同学在平日就能对自己的成绩有一个【准确】的预期,我想这是成绩评价改革最需要做到的,怎样做,当然是需要进一步讨论和实践的问题——当然,我也可以完全施加“暴政”,毕竟给分权本身就是老师的权力,如果说我只需要公平的话,“电风扇给分法”未尝不“公平”,只不过如何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课程目标的实现,并且给予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阶梯,这是需要着力设计的。当然这背后就有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思政课要教什么”。回答可能有很多,但我想一个共同的或许是,思政课至少在清华,不是水课,也不是只讲知识,空谈信仰,而是与通识课紧密结合,有着能力方面的训练要求的。今天我上的这门必修课,也正是清华大学思政课可能是最受欢迎的老师上的,不消说,上得是行云流水——但遗憾的是,讲的内容正好是我研究的领域,于是乎抛开丰富的历史细节和高超的叙事技巧,课程内核的单薄和历史观上的线性我认为是课程的硬伤,而且更重要的是,讲好了世界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有啥关系?我不知道。反正我也不关心成绩,我也相信通过这门课程没有太大问题,只不过如果将其视作一门课程,一门思政课,身处于马院的我就需要有这种反思的自觉。

做完上面这些已是下午,把“崩坏:星穹铁道”(一款游戏)更新了,清了体力;回到图书馆熟悉的自闭座,打开自己一直以来研究的课题。不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是自己需要时间去探索——而这很重要的就是有独处的,整块的时间,比如说,不需要担心微信的消息。而我也知道,这样的环境是需要自己创造的。导师其实是理解我,也会容忍我的。只不过,自己确实需要尽快拿出些东西。也不是证明什么吧,只是自己需要有一个计划,通过实现计划的一步步,从而完成一个大项目。这是导师对我的期待,也是我现在,不论是学术还是生活方面都需要学习的。

如果说之前我很喜欢王铭铭老师的一句话叫做,“抓住一切机会,创造集体生命”;稍微改一些或许也未尝不可:“抓住一切机会,静坐读书写作”。

或许这就是属于博士的生活。

September 10

文中未标明的图片与文字均为作者创作,禁止转载。请通过邮件或微信公众号(LuminescentJackie)互动。